为了探索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密码”,现代农业技术学院“河小禹”社会实践队深入世界自然遗产地——泰宁上清溪景区,通过联合巡河诊断、多维座谈溯源、科技护河实践三阶行动,为景区水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把脉开方”。
联合巡河:“望”生态本底,锚定守护坐标
实践队联合上青乡河道管理员、护河志愿者组成“巡河小分队”,从崇际村部一路徒步到上清溪竹筏码头,像“医生体检”一样给河流做“全身检查”。队员们仔细聆听,在河道管理员现场教学下了解河湖治理要点。“巡河不仅是对水质的检验,更是观察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队员在目睹水清岸绿之美后,更坚定了“守护母亲河”的决心。

(实践队跟随河道管理员联合巡河)
座谈溯源:“问”发展症结,凝聚共治共识
在上青乡崇际村,实践队与上清溪景区管委会、上青乡政府、全国劳模艄公黄盛腾、崇际村居民、景区周边商户等展开了一场面对面交流会,揭秘上清溪景区旅游发展“水密码”。上清溪景区江经理向实践队详细介绍了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垃圾处理方式及水环境保护措施;景区沿岸商户坦言经营中产生的垃圾处理难题;全国劳模黄盛腾结合二十多年排工经验,分享了溪流水质变化的第一手观察与切身体会。我院师生也纷纷提问,“景区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可能导致的水体污染风险,例如白色污染?”“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情况如何?”等等。这场开诚布公的交流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队还向游客发放了调研问卷,了解游客的环保意识,为景区评估旅游承载力提供更多资料。


(交流座谈会现场)

(实践队员向游客发放调研问卷及护河倡议书)
科技护河:“切”治理要害,农科赋能实践
实践队员们在实地了解河道清理的技巧后,立即化身“碧水卫士”,投身到河道维护工作中。他们手持网兜、夹子,沿着河道清理水草、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用实际行动还原溪流洁净。实践队还运用便携的水质检测设备,现场取样分析水温、PH值等关键指标,记录宝贵的基础数据,为评估旅游活动对水体的实际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此次泰宁之行,让我感受到了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与了一些巡河护河的活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应该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一份力量。”实践队队长卢明亮感触地说道。队员们纷纷表示,将运用所学环境工程技术知识,深入分析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为泰宁旅游与水环境的长效协调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方案。

(实践队员清理河道)

(实践队员简易检测水质)
青春答卷:从诊断到药方,农科学子的绿色承诺
上清溪的清波,映照着青春守护的身影。现代农业技术学院“河小禹”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科技破解难题,用对话凝聚共识。他们的行动,不仅是一次实践调研,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青春诺言——以专业与热忱,让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肩前行,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上清溪最动人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