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厚植青年学子爱农情怀,经济管理学院“电商助农,益暖明溪”乡村振兴促进团奔赴三明市明溪县——这片承载着苏区烽火与侨乡新韵的土地,开展了“青春寻红迹,明心系桥情”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队员们将传承红色基因与探索基层治理智慧相融合,在革命热土上汲取奋进力量。
重踏烽火路,信仰之光映初心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明溪县革命纪念馆。通过纪念馆内展陈的珍贵文物资料和党史照片,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明溪作为中央苏区早期21县之一的红色历史,以及毛泽东主席两次到访的革命足迹,深刻感悟到当地百姓的革命情怀与苏区精神。为了让红色教育在沉浸式体验中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英教授带领全体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以铿锵誓言淬炼初心使命。

师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追寻先辈足迹,实践队员们踏入滴水岩红军战地医院旧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并设立红军战地医院。岩洞内“以石为床、借光为灯”的简陋场景,让队员们直观触摸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信仰力量。

实践团队前往滴水岩红军战地医院旧址
在肖家山红军驻地旧址,褪色的军装、磨损的草鞋、沉默的土枪,以及土墙上那面历经岁月却依旧赤诚的手工党旗,每一件文物的斑驳痕迹,都在无声诉说着“布衣草履砺初心”的革命质朴与坚韧品格。青年学子驻足凝望,历史的厚重感与精神的穿透力在此刻交融。

实践队员参观红军驻地旧址
解码“枫桥”智,乡土治理启新思
实践的镜头转向乡村治理智慧的探寻。在沙溪人民公社知青馆,斑驳的农具、泛黄的日记与旧照片,真实复刻了知识青年下乡的奋斗图景。队员们从展品中体悟一代人将青春深植乡土的家国情怀,也叩问自身:新时代青年,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书写担当?

实践队员聆听知青的奋斗历程
新时代红色教育馆内,以“精神谱系—时代价值—实践传承”为脉络,揭示了红色基因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磅礴伟力。今昔对比的照片墙生动诠释了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转化,既让历史有了现实映照,也点燃了队员们扎根乡土、投身建设的炽热情怀。

实践队员参观新时代红色教育馆
侨乡枫桥馆则带来耳目一新的创新治理启示。明溪依托“侨胞调解室”“云端解纷平台”等载体,将“枫桥经验”与侨乡特色深度融合,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的治理范式。队员们通过模拟调解活动,直观感受数字技术在矛盾预防中的应用,以及侨胞力量在协同治理中的独特价值,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传统经验+侨乡资源+数字赋能”的创新样本,拓宽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思路视野。

实践队员参观侨乡枫桥馆

实践队员进行调解模拟
红土三问——历史回响与青春作答
明溪县档案馆“归化正当红”展厅内,一场叩击灵魂的“红土三问”将实践活动推向高潮。王英教授以“红旗漫卷归化路,青春赓续苏区魂”为题,立足明溪“中央苏区东方门户”的战略坐标,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命题引领青年深度思辨。
明溪为何“正当红”?从归化战役的硝烟到三千子弟血洒疆场的悲壮,答案铭刻于这片土地浸透的血性与忠诚。
红旗为何“展如画”?党建引领下,生态硒锌产业蓬勃、侨乡电商小镇崛起……展现了一幅生态产业与侨乡振兴的时代图景。
吾辈何以“续红章”?将红色基因熔铸为“扎根田野、赋能乡村”的实干担当,在数字兴业、治理创新的潮头勇当先锋。
历史文物与理论思辨的深度交融,不仅让学子们从苏区精神中汲取“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力量,更清晰了“走向何方”的时代坐标,实现了红色教育从情感共鸣到行动自觉的升华。

思政指导老师王英讲述明溪革命历史
红色血脉奔涌不息,青春力量澎湃激扬。“电商助农,益暖明溪”实践团立足明溪革命基地与实践课堂,深植苏区精神与"枫桥经验"智慧。团队将发挥电商专业优势,聚焦明溪硒锌农产品品牌孵化、跨境电商渠道开拓及“数字枫桥”治理模式深化三大方向,推动青春智慧扎根明溪沃土。这场红土地上的“寻根”与“问道”,正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基因+专业赋能”的鲜活动能,让信仰之光照亮青年服务基层的前行之路!

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