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里,一群青春的身影踏上闽西土地。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进浸染着热血与信仰的宁化红土地。在这里,青年学子们以虔诚之心触摸长征起点,聆听岁月深处的铿锵足音,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灼灼光华。
探寻长征印记,感悟革命伟力
实践队首站走进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在这里,我们沿着历史脉络,沉浸式回顾中央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宁化是红军的故乡,苏区时期,13万人口中有1.6万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有6000多人参加了长征。展厅内,斑驳的革命文物与珍贵的历史照片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革命历史,生动再现了宁化青年舍小家为大家的英勇壮举。讲解员讲述的“扩红支前”“湘江血战”等故事,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红军战士坚定不屈的革命信仰和不怕牺牲的宝贵精神。

(图为实践队参观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党课凝心筑魂,红色立行担当
在党校教室,实践队师生共上一堂《地球上永远的红飘带》主题党课。宁化县委党校张林诚老师结合宁化长征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入解读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这堂党课,让我对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青年要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扛起时代责任。”实践团成员卢明亮同学感慨道。

(图为实践队共上一堂长征精神主题党课)
揭秘最远起点,触摸历史温度
曹坊镇是中央红军长征最远出发地,1934年10月,红九军团、红一军团约1.4万名红军战士在此集结,从曹坊的街巷中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实践团来到曹坊镇下曹村,这片有着“中央红军村”光荣称号的土地,古朴的红军标语、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军民鱼水情。陈树湘等革命烈士英勇事迹触目惊心、“一碗红米粥”“半条棉被”的感人故事在大家耳畔久久回响,实践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曹坊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最远起点”,更是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


(图为实践队走访下曹村)

(图为实践队成员听红军后代讲故事)

(图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娟老师上微党课)
追寻谷公足迹,传承公仆情怀
实践队走进隆陂水库、谷文昌纪念园,追寻“四有”干部谷文昌在宁化的奋斗足迹。在隆陂水库,实践队了解到谷文昌早年带领群众勘察地形、兴修水利的艰辛历程,这座凝聚着“为民初心”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滋养着宁化百姓;在谷文昌纪念园,通过瞻仰雕像、参观文化长廊,成员们系统学习了谷文昌从宁化起步,到东山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深刻领悟“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的公仆情怀。

(图为实践队参观谷文昌先进事迹廊桥)
此次宁化之行,实践队成员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谷文昌精神的深刻内涵。实践团成员表示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