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昔,更进一步;文化不竭,福农不枯 。文化是一种熏陶,一种氛围。值此百廿校庆之际,为弘扬耕读文化,传承校史记忆,特开辟福农故事专栏,选取校史故事,溯源追流。知来处,看今日,为往者反思,为来者殷鉴。
时间:1908年
地点:福州水部、福州西门外澄澜阁
事件:福州农事试验场别科(农业预备学校)
人物:松寿、林炳章、陈宝琛、陈培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闽浙总督松寿认识到农业是工商业的基础“,强国之道,首重实业,而实业尤以农务为本原”。近代以来,各国设立农学会,创办农学堂,农业物产繁兴,福建负山面海,土地贫瘠,农民拘守传统农耕之法,民困省穷,不兴农业教育,无由开民智而拓利源。

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1849年—1911年),字鹤龄,佟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末年闽浙总督。荫生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担任山东按察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转任江宁布政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升任江西巡抚,三年后历任江苏闽浙总督松寿巡抚、河南巡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入朝担任工部右侍郎,之后出任热河都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再次入朝担任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次年出任察哈尔都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担任闽浙总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林炳章、陈宝琛等人商议在原福州水部工艺传习所(址在今王庄、象园一带),附设福州农事试验场别科(农业预备学校),招收学生60人,聘洪礼竺任技师兼教授,开学授课。

福州农事试验场位置图

农事试验场总理林炳章(后排右四)
林炳章入京考验,松寿请陈宝琛总理福州农事试验场事宜,因农工合为一堂诸多不便,故分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和福建官立中等农业学堂,恰逢福州府立中学堂校舍落成,暂时借作农事讲习之地,作为农业预备学校,在福州西门外澄澜阁一带筹筑校舍,租赁开化寺前田地12亩,辟为试验场。
林炳章简介
陈宝琛奉旨入京,陈培锟接充总理福州农事试验场别科事宜,因福州农事试验场别科已经开办,培锟先生一面兴工建筑学堂校舍,一面开辟试验场,办学经费在闽海关税盈余项下酌量拨给,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实业教学制为五年,预科两年、本科三年。预科一般招收13岁以上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年龄达到15岁以上,预科毕业或达到同等学力可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即本科学习。

农事试验场总理陈宝琛

清末福州西湖开化寺

福州农事试验场别科,因在工艺传习所附设的农事实验场基础上创办的,建制与学制等不规范,先设两年制预备科,按中等农业教育程度授课。改办福州农事试验场别科两年,但所学内容与 《奏定农业中学堂章程》规定的预科有异,拟遵照《奏定农业中等学堂附设别科章程》定为别科,仍是两年毕业。

陈培锟
陈培锟(1877—1964年),字韵珊,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父海梅(香雪),同榜同点翰林,有“父子两翰林” 的佳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赴日本,入法政大学。毕业回国于宣统元年 (1909 年)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先后任闽海和厦门等道道尹;民国十一年(1922 年),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民国十六年(1927 年),任福建省政府委员、省财政厅厅长、省赈务委员会主任,曾代理省府主席。抗日战争期间,改任省府顾问和省临时参议院院长,参与组织民众抗日救国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陈仪到台湾接收。返闽后,被委为省政府委员兼福建省银行行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夏末,培锟和萨镇冰等人准备迎接解放,妥为保护省银行资财。福州解放后,被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选为特邀代表,参与人民政府工作。后任福建省人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委员、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省文史馆馆长等职,并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著作有《海滨谈屑》《寒星寮诗藏》《闽文偶录》和《闽文辑要》等。
(来源:福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