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刊发:续写“标本唐”传奇 唐兆和:精湛技艺让动物“重生”

来源:福州晚报     时间:2024-09-04     浏览次数:

福州人物

唐兆和:精湛技艺让动物“重生”

唐兆和用精湛的技艺让死亡的动物栩栩如生。

一把手术刀、一具小鸟尸体,经过工艺处理后,小鸟仿佛重新获得生命的灵性。这是记者在标本师唐兆和家中看到的神奇一幕。

今年70岁的唐兆和是中国“南派”动物标本制作世家“标本唐”第四代传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氏动物标本制作技艺传承人。

姿态优雅的蓝孔雀、形态各异的鹦鹉……走进唐兆和的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鸟类王国。

“好的标本要形象逼真,符合动物本身的生态。”唐兆和说。在中国标本制作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南唐北刘”。“北刘”即北派标本制作技术,创始人是刘树芳。“南唐”指的就是来自福州的唐家,唐氏家族的标本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开山鼻祖正是唐兆和的曾祖父唐春营。

彼时,唐春营还是一名普通的猎户。英国人拉图史聘请唐春营帮其在挂墩野外收集标本,并教授唐春营标本制作技术,以方便保存采集到的鸟兽。在不断打磨中,唐家开始创造出独特的标本制作技艺和手法,并以讲求动物的动态和灵气而著称。

唐兆和说,唐家的标本制作技艺独树一帜,采用了独特的“填充式”技术。与欧美、日本及中国北方普遍采用的“假体式”不同,“填充式”技法仅以铁丝制成骨架,然后用棉花等物填充,赋予标本不同的姿态。

除了技艺上的要求,唐家人还强调对动物自然姿态的忠实再现。唐家人都会到野外观察,仔细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习性和动作。

后来,唐家人又因各种原因迁徙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与其他标本制作流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在中国的标本制作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了“南唐北刘”的格局。

“唐家人多就职于高校、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因此在众多知名高校的标本馆中,都能找到唐家制作的标本。”唐兆和说,他们更愿意在学府的标本室里,用精湛的手法让死亡的动物“重生”。

唐兆和的父亲唐瑞干当时任职于福建协和大学,唐家这一支就一直留在了福州。他说,制作标本就跟做衣服一样,每一步都很关键,讲究的是“精”。

为此,唐兆和制作标本时,对细节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剥皮时,必须将动物的肉和脂肪完全剔除,包括很多细微的地方,如鸟类的头骨、翅膀、脚爪等。同时,还要保证皮毛完好无损,防腐工序及养护也要到位,这样做出来的标本,保存100年以上都没问题。

1977年,23岁的唐兆和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进入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工作,专注从事动物学相关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及动物标本制作工作,还成为一名鸟类研究专家,参与编写《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闽江河口湿地》等专著,参与福建省7个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调查及相关评价报告的编制。

如今,唐家标本制作技艺已传到第五代。已70岁的唐兆和还时常完成标本制作。过去3年,唐兆和被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成立了唐氏动物标本制作技艺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授老师、学生标本制作技艺。

唐兆和对学生的教导不仅有标本制作技艺,还包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唐兆和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标本制作的行列中来,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本文由福州晚报:https://mag.fznews.com.cn/fzwb/2024/20240904/20240904_A03/20240904_A03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