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离退休干部发布:首邑银辉 | 79 岁张学思用行动诠释 “老有所为”

来源:微信     时间:2025-09-12     浏览次数:

在闽侯县洋里乡,有这样一位银发老者:他退休不褪色,以79岁高龄牵头修缮古厝、创办文史馆,带领平均年龄超60岁的“银发采编队”抢救乡土文化,用行动诠释着“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他就是原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退休干部张学思。

临危受命,扛起文化“留根”重任

2024年11月,洋里乡接到编纂《闽侯乡土文化丛书・洋里》的紧急任务。不同于其他乡镇,洋里乡的历史文化资料在全网平台几近空白,县档案馆、博物馆也仅有零星记载。面对这一“文化抢救”难题,乡政府第一时间想到了深耕乡土文化多年的张学思。

“这是为洋里文化‘留根’的事,我必须上!”作为曾主编《闽侯张氏文化志》《田垱村文史馆》及三部姓氏族谱的“乡土文化专家”,张学思毫不犹豫接下重担。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他仅用两天就召集15名退休教师、乡贤和文化爱好者,组建起一支“银发采编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守护战就此打响。

踏遍乡野,用脚步丈量文化脉络

从2024年12月初开始,张学思带领团队开启全乡24个村的实地采风。9次大规模集体行动、无数次小规模走访中,这支银发队伍背着相机与笔记本,用最质朴的方式记录乡愁:在车辆不通的古道上徒步调研,将村民口述的历史逐字记录;为还原传统美食,自掏腰包购买食材在家中烹饪拍摄;为呈现古道风貌,反复往返当“模特”……

团队成员日均在外调研超10小时,干粮常是简单的面包,却无人叫苦退缩。“一提到洋里的历史,每个人都浑身是劲。”张学思的话道出了银发队员们的热忱。在乡政府与闽江学院专家团队的支持下,3个多月内他们完成近15万字初稿、超万张照片的素材积累,为丛书编纂打下坚实基础。

精益求精,让乡土记忆鲜活永续

为确保史料准确,张学思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村居,与老人反复核对细节,邀请县博物馆专家考证;为呈现地道民俗,他们遍查古籍、走访非遗传承人。如今,涵盖乡情概览、古迹名胜、红色洋里等9个章节的《闽侯乡土文化丛书・洋里》已进入终审,即将为洋里乡留下系统的文化档案。

更令人动容的是,张学思的文化守护之路从未止步。由他牵头修缮的张旌友古厝中,田垱村文史馆已正式揭牌,成为展示村貌乡情的重要窗口;采风积累的素材正支撑着乡级文史馆建设,让更多村庄拥有专属的“文化记忆库”。

从省教育厅职称评委会评委到洋里在榕乡友会会长,从教育慈善协会顾问到乡土文化“守护者”,张学思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书写了银发人才“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动篇章,为新时代老干部、老专家发挥余热树立了典范。

本文由闽侯离退休干部: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DQ1MzIwOA==&mid=2247494881&idx=1&sn=c839dd8dc58306076d11a56138e06e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