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三明泰宁这座古老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近年来,泰宁在文物保护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从“静态保存”到“动态传承”、从“单一保护”到“系统治理”的华丽转身。
法治化框架,坚实守护文化瑰宝
近年来,泰宁县以《三明市泰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核心,精心构建法治化保护框架。在泰宁历史城区,“一山控城、坐西朝东、通山连水”的传统格局得到严格守护。
泰宁县博物馆馆长魏锋是这一保护过程的亲历者,他每天穿梭在尚书巷、红军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仔细检查40余幢明清古建筑的状况。“我们严格按照条例要求,对每一处建筑都悉心呵护。”魏锋的话语中,透着对古建的执着与热爱。

魏锋正和同事现场勘察,维护修缮古建
曾经,产权复杂、管理分散的问题如同顽疾,困扰着文物保护工作。为避免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割裂,泰宁细化建设管控、生态保护等措施,创新推出“公益诉讼四步工作法”“四方联动修缮机制”。
“这些新机制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难题的大门。现在,大家齐心协力为文化保护贡献力量。”魏锋感慨道,正是这些法治化举措,为泰宁的文化保护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
活态传承,让古城文化“活”起来

古城红苹果艺术馆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在泰宁古城九举巷2号的“胖阿姨豆腐花馆”,72岁的郑桂兰忙着制作、售卖豆腐花,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笑容。她在这座老宅居住多年,老宅原本破旧斑驳,不久前经县里挂钩单位“微改造”,翻修了屋顶、改造了厅堂。今年“五一”前夕,老宅“变身”豆腐花馆,古巷多了个新业态,郑桂兰也多了条增收路。
这得益于泰宁探索的“活态传承”之路——通过“政府修缮+单位认领+第三方运营”的“公养民认”模式,将老宅转化为咖啡馆、民宿、非遗工坊等公共文化空间。这不仅让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延续。
“在这里,既能品尝美味的咖啡,又能感受古城的历史韵味,这种体验太棒了。”来自江西的游客王女士在80影视小镇咖啡馆享受着惬意时光,语气里满是欣喜。
夜幕降临,梅林戏、划旱船、山歌擂茶等非遗项目以游动演艺、互动体验等形式融入古城游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也让古城夜色旅游经济持续升温,助推泰宁旅游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泰宁县累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01.02万人次,比增13.6%;国内游客旅游花费40.09亿元,比增17.8%。
文旅融合,创新激活文化新动能

民俗文化广场上青古乐专场演出
7月25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小禹”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走进红军街的英勇东方军主题纪念馆,一场意义深刻的红色研学之旅就此展开。
馆内,讲解员循着历史脉络娓娓道来,一幅幅定格岁月的生动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珍贵文物、一张张勾勒脉络的详实图表,静静诉说着过往故事,牢牢吸引着师生们的目光,大家不时驻足凝视、低声交流。
“这里不仅能让学生们直观触摸历史文化,更能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爱国情怀,真是开展实践教育的好基地。”带队老师程晓琳望着专注聆听的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泰宁县深耕文旅融合之路,围绕红军街等红色资源,精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旅产品。基地创新引入VR、AR等技术重现古城历史场景,同时通过线上平台持续推送非遗技艺、红色故事等内容,让历史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专程前来。
“在线上刷到泰宁的文化故事时就动了心,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底蕴和魅力比想象中更动人。”来自浙江的许先生漫步在古街,目光所及皆是风景,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喜爱。
生态与文化协同,守护古城整体风貌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泰宁县始终珍视“山水、古城、人家”的共生密码,将北溪、杉溪的潺潺流水与古井、城墙的岁月肌理一同纳入保护范畴,让生态与文化要素在时光中和谐共生。

提升后的泰宁古城夜景
市民张经生每日沿溪漫步时,总能遇见两岸的绿意与古城的黛瓦相映成趣。“你看这水越来越清,老房子也越看越有味道,住在这里心里踏实又敞亮。”他望向远处的山影与近处的古墙,话语里满是对家乡的眷恋与自豪。
在古建筑的保护传承中,泰宁以精准的业态规范为笔,细细勾勒古城格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轮廓——既守护着飞檐翘角的“形”,也延续着市井烟火的“神”,让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秀在街巷间交融。
多年实践印证,泰宁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保护的跨越,恰似一场精心编织的协奏曲:以法律为沉稳的基调,以传承为动人的旋律,以创新为灵动的变奏。通过功能置换让古厝焕新、业态融合让传统延续、公众参与让文化扎根,最终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持续“呼吸”,书写出可持续共生的生动篇章。(陈曦、林璇)
责任编辑:实习生(阮婕安妮)
本文由中国网刊发:http://fj.china.com.cn/2025-08/01/content_43191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