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微言发布:思政引领、传递温暖、融合发展……校地这些做法获省教育厅推介 |《福建教育工作简报》(2025年第12期)

来源:微信     时间:2025-07-31     浏览次数:

闽南师范大学多举措服务两岸融合发展

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营员们参观南靖土楼

一是构建培养体系。构建本硕博一体“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卓越闽南文化人才实验班”,开发硕博士闽南文化特色课程80余门,编撰30余部教材,获批“对台单招”试点高校。二是建设研究平台。创办《闽台文化研究》期刊,建立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等涉台重要研究平台、智库,出版《闽南涉台族谱汇编》等著作50余部。三是搭建交流载体。深化与中央台办、全国台联等合作,举办第10届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增进两岸青年文化认同。

宁德师范学院深化思政课建设打造育人新模式

宁德师范学院师生参观“六进宁师”主题展

一是融入师德教育。用好理论“富矿”,设立主题展,举办主题沙龙,结合《论教育》向900多名教师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弘扬教育家精神。二是拓展思政课堂。召开集体备课会,举办“追寻领袖足迹”交互思政体验活动,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3000多名学生接受体验式、浸入式教育。三是强化党建引领。面向95个党支部1600多名党员开展“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主题党日,举办3场微党课、3场研讨会,引导全体党员听党话、跟党走。四是突出示范效应。组织老中青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讲述接续奋斗的建校历程和感恩奋进的宁师故事,56名辅导员面向学生全覆盖开展主题宣讲,举办优秀学生表彰会,打造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思政课堂。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多举措创新心理育人工作

农职院“心田播种・生命绽放”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一是创新理念。建立“党委主抓、四级联动”“校院两级、双融双促”“育人育心、下沉服务”的机制,组建由16人“心育党员先锋岗”、371人“班级朋辈群”和1247人“宿舍观察团”组成的心育队伍。联合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打造“课程教学+心理服务”一体化模式。二是创新活动。建设“积极心理+农耕实践”活动集群,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成“福农心理驿站”。打造立体化、多维度、沉浸式积极心理教育场景,年均开展田间农事劳作体验、植物敲染、萌宠疗愈、大自然户外冥想等农耕心理体验活动130余场次,覆盖学生达9000人次。三是创新平台。建构“春秋学期普测+月度主题测评+日常自助自测”的“全生命周期”三级心理评估体系,每学期测评1.5万余人次,累计生成个性成长档案2.4万份,识别关注群体1610人、实施干预286例,预警精确率同比提升80%,实现决策模式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跨越升级。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多举措构筑温暖集体助力学生职业成长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举办“沙场点兵”护理操作大赛

一是榜样领航。组织34名学业导师与临床医学高本贯通班学生“一对一”结对,为学生定制成长方案;邀请优秀校友返校讲述奋斗故事,企业导师结合行业前沿为毕业生提供精准指导。二是赛场砺剑。与西藏边坝县护理人员开展云端竞技,吸引2万余名观众在线观看交流;积极参加省职业技能大赛,并斩获“5金17银13铜”的好成绩。三是暖心守护。组织学生开学季“收心”心理课,创作心理健康微视频,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答,编织温暖守护网。四是文化润心。组织“社团集市”活动,共38个社团2000余名新生加入温暖大家庭并在活动中绽放青春活力;举办“古城雅歌”、“健康夜市”活动,提供中医药理疗义诊,让学生职业成长更暖心。五是校企同心。打造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依托海峡两岸医旅康养共同体,“访企拓岗”牵手200余家企业,为学生成长搭建温暖就业桥。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多举措助力闽台教育融合发展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台湾弘光科技大学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漳州台商投资区牵头成立漳台食品产业产教联合体获省级立项;携手7家台企成立海峡两岸花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拓展教育融合。举办漳台小学教育教学研讨活动,邀请高雄师范大学等高校6名台湾教育专家开展教学成果交流。与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合作开展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人才专项培养,完成2门专业课程授课。特聘6位台籍专家为学院产业教授,推动两岸花卉行业技术交流与教学资源融合。三是践行文化融合。与华安县共建高山族“非遗”技艺传习中心,承办海峡两岸黄道周学术研讨会,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高山族文化研讨活动,推动两岸高山族非遗文化活动传承等交流。

三明永安市多举措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减轻教师负担

一是严格准入审核。建立“清单管理”制度,要求各类进校园活动须经教育部门审批备案,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事务从107项压减合并至8项,压减率达93%。二是强化过程监管。累计开展专项督查19次,重点检查活动内容、频次及实效,及时叫停2项未审批违规进校园事务。定期开展“回头看”,持续巩固减负成效。三是健全长效机制。设立监督举报平台,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邮箱等,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充分利用公众号推送减负政策、典型问题等10余篇。

本文由福建教育微言发布: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E5MDczNA==&mid=2649987027&idx=1&sn=45ca77f1f38acbcfa39578845b4b0da2

由相关媒体发布:海博TV:https://mstatic.fjtv.net/m2o/redirect.php?id=6823459&client_id=13&type=share#&_hgOutLink=news/NewsDetail&id=682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