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记者站 熊明欢 通讯员 李丽梅 吴昌文
7月8日,泰宁县大田乡青年志愿者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携手,在地头田间开展“平安三率”主题宣传活动,为筑牢乡村安全的“防护网”奉献青春力量。
今年,集美大学等29所高校学子相继来到大田乡,带着热忱把社会实践的课堂搬进了乡土。在这里,学子们倾听红色故事,感悟坚守信念,走进乡土烟火,品味基层滋味,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触摸文化根脉……
作为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大田乡打造的少年红军文旅小镇,为学子们铺就了一条回望初心的道路。沿着红军路前行,在讲解员的讲述中,与大田相关的建黎泰模范少先师和少共国际师两支队伍的历史画面徐徐展开。
那些战火中留存的武器、字里行间的英勇事迹、鲜活生动的英雄形象,让少年红军的机智坚韧穿越时空,与学子们的青春理想撞个满怀。
“少年有志报神舟,一万虎犊带吴钩”。开国上将萧华1934年为纪念少共国际师而写的诗句,更让大家深切体会到,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正需要这样的红色养分来浇灌。1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个行政村、3000余常住人口构成的生活图景,成了学子们最鲜活的“社会课本”。
七月正是农忙时节,稻田里的机器声、院落里的欢声笑语与家长里短,触动着学子们的心。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关心作物长势,倾听农户的困惑;走进乡村暑期兴趣班课堂,用生动的讲解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口。
实践队员刘帅感慨地道出了这份双向奔赴的深意——学子们在亲近乡土中了解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也把希望的光洒向乡亲们的心田。
大田乡的非遗,为实践队的活动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息。在非遗传习所,76岁的黄茂生师傅手把手教学子们制作蚯蚓灯。他们选木为桥,削竹为架,再将彩纸雕刻的图案细细粘贴。学子们感慨,一盏灯里藏着几代人的智慧。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蚯蚓灯与走马灯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乡土文化的一种呈现。黄师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学子们懂得,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手艺复制,而是用真心守护文化根脉的坚持。这种对“匠心”的直观感受,比任何课堂讲解都更能触动心灵。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8000余名高校学子在大田乡的实践中收获成长。这场校地联动的教育实践,打破了校园与乡村的边界——乡村用土地的厚重、历史的深沉、生活的真实,为学子们提供了扎根大地的“活教材”;学子们则用青春的视角、创新的思路,赋能乡村发展。
本文由三明日报刊发:http://smrb.smnet.com.cn/pc/layout/content/202507/24/content_17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