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
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莆院寻踪”社会实践队踏上木兰溪畔
开展“追寻领袖足迹,体悟生态变革”主题活动
6月29日,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莆院寻踪”社会实践队踏上木兰溪畔,以“追寻领袖足迹,体悟生态变革”为主题,深入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及沿岸村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见证木兰溪从“千年水患”到“全国最美家乡河”的蝶变历程。

在展示馆内,实践队员通过动态沙盘和地质剖面模型,直观感受木兰溪治理的两大技术挑战:河道淤泥层厚达13米、含水率近70%的“豆腐地基”,以及弯多流急、排洪不畅的天然地貌。通过“裁弯取直+改道不改水”方案、塑料排水带加固软基、人字形护坡分散水流等创新技术,最终实现“软基河道筑堤”的世界级突破。

在闽中革命史纪念馆,队员们重温入团誓词,将革命先烈“不畏艰险”的精神与木兰溪治理者的“久久为功”相联结。带队教师现场讲授微团课:“生态治理是新时代的‘长征’,青年需扛起使命。馆藏《木兰溪保护条例》等法规文本,印证了“立法执法司法”多维护航机制。例如,司法机关设立生态法庭、严惩破坏行为,让法治成为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精神:展馆以六个篇章呈现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数次调研木兰溪、亲自主导规划的科学决策,以及莆田市二十余年接续治理的历程。队员们从泛黄的1998年专家论证文件、义务劳动影像中,读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在第三展厅,莆田市自主研发的“3+1”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吸引了队员注意。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智能巡查、考核指标化,实现全流域“水脉-绿脉-文脉”一体化管理,成为全国河湖治理的数字化样板。
“荧幕中‘豆腐筑堤’的科研攻坚,印证了系统治理观的胜利——从单一防洪到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这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木兰溪25年治理史,是一部科学精神与人民力量交织的史诗。它揭示:治水之道在于以技术创新破自然之困,以制度创新护生态之长,更在于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政绩观传承。
木兰溪的沧桑巨变,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初心,也昭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当大学生们立于木兰陂潺潺流水之侧,仰望展馆中“变害为利 造福人民”的殷红题字,他们触摸到的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治水精神已注入青春血脉,新时代的“安澜之河”,正由青年续写新篇。
6月10日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莆阳润心”大学生宣讲团
走进涵江区梧塘镇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6月10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莆阳润心”大学生宣讲团走进涵江区梧塘镇,以“宣讲+文艺”形式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主题宣讲活动。梧塘镇政府机关干部、社区(村)两委以及湄职院师生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移风易俗梧塘镇,乡村振兴鼓干劲,千年文化好传统,书香致远最高兴……”
宣讲活动在一段莆仙特色艺术的赞句表演中拉开帷幕,熟悉的乡音、欢快的节奏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一段脍炙人口的莆仙赞句“移风易俗赞梧塘”让基层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台上台下齐声“好啊”,现场气氛热烈。

接着,莆田市“理响莆阳•木兰新声”宣讲团成员、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宣讲员林荔以“荔林水多幸福长”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案例、鲜活的语言,生动讲述了木兰溪生态治理的故事,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让在场的干部群众、师生深受教育,加深了对木兰溪治理重要理念的感悟。

宣讲员唐英“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共筑生态文明新家园”、杨碧芬“学两会精神,启奋进新征程”以木兰溪的华丽蜕变为例,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提出作为青年学生要从我做起,选择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激励广大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姿响应时代召唤,争做新时代“挑大梁”的弄潮儿。


活动期间的文艺展示,为理论宣讲增添了别样亮色。话剧《迷雾中的自我》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传递出坚守初心、抵制不良作风诱惑的坚定信念;啦啦操,用动感节奏与活力舞姿,展现青年一代阳光青春的精神风貌;街舞表演,以潮流艺术传递青春无畏、逐梦向前的精神;舞蹈《清风徐来》则以优美舞姿诠释清风正气,让作风建设理念融入艺术表达。




下一步,湄职院将与梧塘镇持续深化校地共建合作机制,探索更多元、更富创意的宣传形式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莆阳润心”大学生宣讲团还将继续深入企业、社区、学校、村居等基层一线,持续传播党的声音,让理论之花在莆阳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7月2日
福建农职院园艺园林学院团委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走进莆田市木兰溪治理展示馆
开展“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木兰溪治理精神”
主题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7月2日,园艺园林学院团委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莆田市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开展“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木兰溪治理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研学、情景教学、互动交流等形式,解锁木兰溪从“水患之河”到“生态之河”的蜕变密码。

作为滋养莆田千年的“母亲河”,木兰溪见证着城市的沧桑变迁。木兰溪治理展示馆以珍贵而丰富的史料,生动展现出这条河流从“水患之河”到“生态之河”“发展之河”的华丽蝶变,成为感悟领袖治水智慧、传承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窗口。

重温治理历程,感悟思想伟力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通过历史照片、实物模型、互动影像等多元形式,直观感受到木兰溪流域曾面临的洪涝灾害频发、生态退化严重等困境,以及莆田市20余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系统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成果。


“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木兰溪治理工程,提出‘变害为利 造福人民’的目标。”当听到讲解员讲述木兰溪治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接力故事时,团队成员黄林涛同学感慨道:“从防洪工程到生态修复,再到智慧水务,木兰溪治理体现了科学决策与久久为功的智慧,这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对话治水先锋,传承精神火炬
活动现场,特别邀请了木兰溪沿岸的肖厝社区李永晶书记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她深情讲述了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期间攻克“软基筑堤”“裁弯取直”等技术难题的艰辛历程,感慨道:“当时条件艰苦,但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把总书记的嘱托变成现实。”最后,她勉励青年学子:“治水没有终点,希望你们用专业知识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

实践团还与木兰溪治理一线工作人员交流,围绕木兰溪治理、河长制度等话题展开探讨。团队指导教师张溪辉表示:“木兰溪治理精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引导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勇担使命。”
践行知行合一,助力绿色发展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特长,开展木兰溪生态廊道调研等实践活动,并走进肖厝社区发放环保宣传手册,向居民普及节水护水知识。

团队指导老师林雨龙说:“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生态与文化的全面振兴。我们将把木兰溪治理精神带回校园,通过短视频创作、团日活动、主题宣讲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条“幸福河”的故事。”
此次活动让学子们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与治水智慧。大家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以木兰溪治理精神为指引,学好专业知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事业,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7月4日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双馨书院
“木兰花开,龙舟乡韵”实践团
走进莆田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4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双馨书院“木兰花开,龙舟乡韵”实践团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莆田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将木兰溪治理精神与龙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实地探访、访谈交流等方式,深挖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助力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伊始,团队前往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通过珍贵图片、实物展品及新闻视频,详细了解到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对木兰溪治理的关心与指导以及当代木兰溪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当地干部群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逐步推动木兰溪流域发生系统性、整体性蝶变。木兰溪的治理历程,不仅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更谱写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与馆长陈瑞椿开展了学习座谈会。馆长陈瑞椿介绍道,木兰溪治理工程自1999年启动,历经25年风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见证了流域与城市在党的领导下的沧桑巨变,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与伟大成就。“变害为利 造福人民”这八个字,既是治理目标,更是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当前,木兰溪治理展示馆也被中宣部列为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场馆,成为传承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窗口。

为进一步探寻木兰溪沿线非遗文化,深入了解莆田独具特色的龙舟文化,实践团队来到顶墩村听老一辈们“讲故事”。据龙舟传承人柯正强老前辈介绍,当地龙舟文化底蕴深厚,多为齐头船,独有顶墩村的龙头船更为特别,其为古时皇帝赐封,极具历史价值。在龙舟俱乐部的记载中,1956年木兰溪突发洪水,顶墩村的房屋被洪水冲垮,多人被困,危急时刻,村民们驾着龙舟冲入洪流,成功救出了被困群众,从那以后,龙舟便被村民们视为“救命之舟”。实践队员来访时,正遇村里日常训练:“我们每天下午四五点都会划一会,做一些日常的训练,既能强身健体,同时也是为龙舟马拉松做准备。”越敲越烈的鼓声、越喊越劲的口号、越划越疾的船桨,狠狠“激荡”在实践团成员的心头。
如今的木兰溪,不仅是生态画卷,更是文化舞台。实践团成员们漫步玉湖码头,享受水清岸绿、碧波荡漾、花草繁茂的惬意,体验水上巴士“跨时空”感受端午时节百艘龙舟逐浪的盛况。治理后的木兰溪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带动了莆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龙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古老的龙舟竞渡与现代的生态美景相得益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实践团的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莆田娃,本着家乡学子为家乡的宗旨,实践团成员们将实践中学习到的木兰溪治理精神与龙舟文化的文脉故事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家乡文化课程包”——用龙舟模型拼贴治水故事,以溪水样本讲解生态保护,让更多家乡的孩子们深刻了解家乡的故事。愿这股青春力量,如木兰溪的浪花接力向前,让治水精神与龙舟乡韵,在代代莆田人心里永远鲜活。
本文由莆田河长制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TMyMzk1Mw==&mid=2247688669&idx=5&sn=e1b32013fc593098db7cd76b44524f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