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四个坚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侨情侨史传承宣讲”项目志愿者探访归侨
一是坚持强“青”队伍。出台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定期举办志愿服务公开课。学校志愿者占在校生总数95%,近一年来志愿服务时长共计135万余小时。二是坚持创“品”增效。打造49个潜力星级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包含“轻骑兵”宣讲团等11个理论宣讲以及“墙绘美丽乡村”等9个乡村振兴,持续提升志愿服务成效。三是坚持拓“行”致远。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相结合,积极配合“9·8”投洽谈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派遣志愿者团队到甘肃积石山、贵州黔西南、宁夏闽宁等地,开展乡村规划、景观营造、古厝修缮、大学生支教等志愿服务。四是坚持以“侨”为桥。组织学生开展侨情侨史传承和闽南家书故事宣讲等涉侨志愿服务,“华青侨情”“闽南家书”两个项目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福建师范大学“四个聚焦”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青年领读人阅读活动
一是聚焦价值引领。推动经典阅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大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活动方案,构建书香校园,邀请名师大家开展系列讲座,举办“读经典、悟真理、强信念”大学生经典著作阅读系列活动。二是聚焦载体创新。创新开展“教师导读+辅导员领读+朋辈伴读”师生共读模式;发挥朋辈育人力量,开展“青春同行·朋辈领航”优秀学子宣讲,累计开展130余场超2.5万人次参与活动。三是聚焦纸数融合。依托“福star”应用软件平台,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深入打造“青年微观”与“听辅导员说”等思政教育品牌,累计发布604期热点评论文章、16期思政微视频,阅读播放量累计达316万。四是聚焦成效推广。深入中小学、社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30余场。据统计,“木棉课堂”已向60个小学(社区)输送优质课程4000余课时,累计授课500场,总时长突破6000小时,服务受众超2万人次。
福建农林大学深化校地融合服务乡村治理

实习队伍参观莆田仙游县度尾镇“柚相邻”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片区党群服务站
一是自主构建乡村振兴实习体系。创设“学业认知性实习、专业综合性实习、毕业适应性实习”三位一体实习体系,定向供给优秀乡村振兴服务人才千余人。二是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与乡镇共建产学研基地,向下延伸村(居)设置城乡公共治理固定观察点数十个。三是发挥平台功能。依托福建公益慈善研究院、省法学会农村法治研究会、“普公行”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组建乡村社会实践队伍50余支,全年开展基层志愿服务百余次。
厦门医学院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模式

“四尽”医学人才培养“大思政课”活动
一是构建立体实践育人场景。实施“一馆一主题、一景一课程”建设工程,借助校园医学人文环境,打造百草园、生命体验馆、博爱园、禁毒宣教室、校园思政育人景观等5个特色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百草园项目入选福建省首批科学教育“百馆千所”资源清单。二是构建品牌实践育人项目。与厦门湖里区金海社区等省级实践基地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建“护牙列车”“南丁格尔”等23支品牌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等活动150余场次,服务群众7000多人次。“闽台文脉亲上亲,以情促融建‘家园’志愿服务队”获批2024年省级优秀实践团队。三是构建虚拟红色教育矩阵。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自主研发厦门破狱斗争、中国革命道德、红医精神等系列教学项目,构建“红色历史+红色医学+红色地域”特色课程群,2个虚拟仿真项目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扎实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动物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就业辅导员与学生们在招聘会现场交流
一是高位推动全员协同。校领导带队访企拓岗百余家,拓展岗位千余个;建立“校-院-班-师”四级责任网格,形成全员参与格局。二是产教融合精准对接。用好校企资源库,按毕业生10%比例储备岗位,与企业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4个,实训基地291个,推进“订单班”“冠名班”等19个项目,联动校友资源,开发特色岗位1800余个,截至目前,2025届毕业生已落实就业3664人,就业落实率60.33%。三是数智赋能全程护航。建立学生多维档案,AI简历诊断、模拟面试覆盖率达100%,运用智慧平台精准匹配岗位。开展“就业能力强化行动”,困难群体“一生一策”帮扶,严守数据“四不准”底线,充分保障学生就业工作。
泉州市“三个优化”积极探索课间管理改革

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学生在课间进行户外运动
一是优化制度保障。印发相关文件,严禁变相拖堂、提前上课等行为,采取“校长陪跑”“空班巡查”等多种办法,切实保障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全市实行课间15分钟的小学占比达78.43%。二是优化项目普及。将课间活动纳入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推广普及等工作中,全市共创建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等特色学校324所。引进智慧体育系统,结合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运动体验,提高运动趣味性。三是优化空间重构。指导学校用好走廊、平台、楼顶、教室转角等“金边银角”,打造合理的运动空间。将操场、走廊、连廊、楼幢间空地改造为旱地冰壶、交通安全飞行棋、跳格子等活动场地,设置抽陀螺、打沙包、赶小猪、跳皮筋、投掷沙包等闽南传统的趣味运动项目,强化学生健康运动场地保障。
莆田市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教学开放活动
一是加大投入保障。2024-2025学年完成投资8.78亿元,推进46个教育类项目建设,新增公办学位9380 个、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705套。二是深化达标创建。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新组建学前教育“总园+”集团5个,新增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30所,入选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三是推动资源共享。举办中小学学科基地校联合教研活动28场,7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开展挂钩帮扶送教送培下乡活动 350多场次,受益师生2.9万人次。
本文由福建教育微言发布: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E5MDczNA==&mid=2649984684&idx=1&sn=3b91a9f5d2c2df02c5df998ef4fb4f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