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按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围绕“七个有力”要求,创新“党建+思政”工作模式,用“四个同行”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深耕富含红色文化的“田间”思政课。2021年,立项福建省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单位。
耕耘政治引领,推动党建与理论学习同行
党支部坚持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思想引领,耕耘每一位教师党员的理想土壤,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党支部聚焦思政课教师教育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省级示范培训与校级专题培训、面对面培训与网络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引导教师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高尚师德风范和敬业奉献精神。同时,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党建实践基地、本土红色资源、共建农村党支部,积极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规范创新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员教育扎实有效,做好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纪律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理想的教师播撒理想的种子”。

走进南靖县科岭红色革命苏区

社会实践队伍重走“党群连心路”
打造“思政农匠”,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同行
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来,党支部把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推进党建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双向发力,实现党务和业务联合提升。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马院教师素质提升领导小组,强化师德建设,制订了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等,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坚持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同时,重视业务研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稳抓落实学校教研工作及教学优化。通过聚焦“三农”“乡村振兴”等话题开展专题化教学改革,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和集体研讨,开展“做新时代的劳动者”、“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话题集体备课10+次;将兴农故事与传统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培育农类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兴农之情。两年多来,立项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2项,“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改革项目9项,评选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1本,王笑、江明辉两位教师合著的论文《从益贫式增长看习近平扶贫论述的世界价值》入选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文集》。

论文:《从益贫式增长看习近平扶贫论述的世界价值》

精耕青马“金穗”,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同行
党支部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精耕细作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18年,支部立项省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按照“八个一”要求深化读书社建设,2019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厅验收。读书社成立以来,读书社成员先后学习了《摆脱贫困》《之江新语》《习近平在福州》等几十本重要红色书籍,还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宣讲”小分队,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广覆盖、多层次的宣讲活动,2000多名学生受益,获得全校师生的好评。同时,先后与闽侯县“二七”烈士林祥谦陵园、福建漳农公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长乐茂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共建3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缅怀先烈,勿忘历史”主题清明祭扫、“涵养苏区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感悟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匠心筑梦砥砺传承”校友论坛活动,先后邀请简红亮、杨水清等多位优秀校友赴校讲座,用匠心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育学生,不断增强学生参与感、获得感。制作《追梦新农人》等微电影,在优酷、腾讯等线上平台展出,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传承力量”微视频大赛一等奖。

赴长乐茂丰农场开展思政教学实践活动

青马耕读社成立大会合影
播撒红色种子,推动党建与社会服务同行
党支部以支部立项活动为抓手,传播红色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努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党支部以省“科技特派员”团队为桥梁,围绕“支部结对共建,双促互动共赢”与武夷山市独韵岩茶厂等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将地方资源优势与高校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同时,党支部成员努力当好“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2022年党支部成立“青马耕读社”,社员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社区、在线上、在乡村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做好红色讲解员,用他们虔诚而炽热的心,将最感人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向群众走来的一个个时代英雄。

赴武夷山独韵岩茶厂开展支部共建活动

讲解员为青马耕读社成员开展业务指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思政育人形式,加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和“助力乡村振兴”两条主线,深耕立德树人,培育“三农”战线上的“追梦人”,让乡村振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供稿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