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福农 | 现代农业技术学院:石榴籽映绿校园

来源:现代农业技术学院     时间:2025-10-02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温暖,是教育最深厚的底色,亦是集体最强大的向心力。福农之暖,根植于大地。它见于党组织引领下的坚实依靠,见于师生深耕实训场域的匠心相承,亦见于校企协同、服务乡土的使命共担。温暖从非抽象概念,而是课堂内外的倾囊相授、赛场田野的并肩作战,是“知农爱农”情怀在每一次互动中的自然流露。为深化“温暖集体”建设,构筑正向育人能量场,学院特推出系列专题,撷取我院温暖瞬间,将其汇聚为照亮师生成长之路的星火,共同锻造福农温暖育人的金色名片,让校园成为师生心灵归属、生命成长的沃土。

案例故事

故事背景:初来的“小忐忑”与集体的“小心意”

2022年9月,现代农业技术学院迎来了102名少数民族新生——他们中,有带着新疆瓜果香气的维吾尔族姑娘,有会唱哈萨克族牧歌的小伙子,也有穿着苗族盛装报到的姑娘。加上2020级、2021级的学生,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总数达139人,涵盖柯尔克孜族、土家族、傣族等18个民族。

报到当天,我们注意到了几个细节:维吾尔族的古丽(化名)同学攥着宿舍钥匙,在楼道里反复确认门牌号,眼神里藏着不安;哈萨克族的阿力(化名)同学对着专业培养方案皱眉头,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我辅导员“环境工程技术,能回新疆种树吗?”彝族的阿依(化名)同学悄悄跟辅导员说,家里凑学费不容易,担心跟不上课程……这些“小忐忑”像种子一样扎在我们心里——对这些孩子来说,陌生的气候、不同的饮食习惯、专业学习的迷茫,甚至简单的“洗衣机怎么用”,都是需要跨过的坎。而对我们而言,建设一个能让他们“放下忐忑、找到归属感”的温暖集体,不是一句口号,是要落在每一件小事里的责任。

发展过程:把“陌生”织成“同心结”

宿舍里的“2+7”:从“邻居”到“一家人”

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学院推行“2+7”的宿舍分配模式——每间宿舍安排2名少数民族学生和7名汉族学生。古丽和她另一名维吾尔族同学小麦(化名),与7名汉族室友同住。报到当晚,我们走宿舍时,看到汉族室友小李正拿着手机,给古丽演示洗衣机的预约功能;小麦则从行李箱里掏出妈妈做的馕,分给室友“我们新疆的馕,配你们带的福建茶,好吃!”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更懂这种“嵌入式”住宿的意义。2022年11月,小李突发急性肠胃炎,半夜发烧。古丽和小麦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用小锅煮了一碗维吾尔族的“乌麻什”(杂粮粥)——那是她们从家里带来的杂粮,平时舍不得吃,那天却盛了满满一碗给小李。小李后来跟我们说:“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新疆,现在觉得古丽她们就像我妹妹,宿舍里的馕香和粥香,比什么都暖。”

慢慢地,宿舍成了“小熔炉”:苗族的阿美(化名)教大家绣苗银图案,汉族室友帮她改简历;蒙古族的巴特尔(化名)帮室友搬书、修自行车,室友则帮他补英语——曾经的“语言隔阂”“习惯差异”,在一次次递东西、搭把手、聊家常里,变成了“我们宿舍”的默契。

校党委书记杨振坦与少数民族学生亲切交流

课堂内外的“摆渡人”:把“迷茫”变成“方向”

“老师,我学食品智能加工,回去能帮家里做哈萨克族的奶疙瘩吗?”2021级的阿力曾在专业介绍会上小声问。那天,现代农业技术学院的陈文胜院长特意留下他,拿着新疆乳制品加工的案例说:“现在新疆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你学的灭菌技术、包装设计,正好能用到!”

新冠疫情期间,有8名新疆同学无法返校,只能线上上课。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欧高政书记一起,每天盯着直播设备:担心他们网络卡,就提前把课件发过去;怕他们听不懂实验步骤,就拍短视频演示“果蔬汁澄清实验”;阿力跟不上《环境监测》的计算题,就找汉族学生骨干,每天晚上在线上帮他梳理公式。3个月后,这8名学生的线上考试平均分,比开学时提高了15分。

2023年的春天,阿力拿着一份“新疆某生态农场实习申请”找到辅导员。他眼里闪着光:“老师,我想回去帮农场做土壤检测,就像课上学的那样!”那一刻我们明白,集体的温暖不只是“照顾”,更是帮他们找到“自己能做什么”的方向。

绿地上的“同心树”:在泥土里扎下“共同体”的根

2023年3月,学院组织“携手共种同心树”活动。那天,139名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起,在校园东侧的空地上挖坑、扶苗、浇水。古丽和汉族学生小李一起扶着一棵香樟树,她们一起挂上写着“维吾尔族-汉族 同心树”的木牌。古丽摸着树干说:“在新疆,我们种胡杨;在这里,我们种香樟,都是为了让地方更绿。”

后来,这片“同心林”成了大家的“秘密基地”:阿力会带着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同学来测土壤湿度,说“要让树长得比我们还高”;阿依(化名)会带着勤工助学的同学来除草,她总说“这棵树就像我,在集体里才能长好”。

除了种树,“河小禹”志愿活动也成了联结的纽带。去年夏天,学院组织学生去校园附近的琯口溪清理垃圾。蒙古族的巴特尔力气大,扛着垃圾袋走在最前面;汉族学生小张帮他记录志愿时长,还教他用手机拍“溪水变清”的对比照。活动结束时,大家坐在溪边,巴特尔唱起了哈萨克族的《黑走马》,古丽和阿美跟着跳舞,汉族学生拍着手打节拍——阳光洒在溪面上,歌声和笑声混在一起,那是我们见过最动人的“民族团结画”。

暖意里的“传帮带”:从“受助”到“助人”

阿依是2022级彝族学生,刚入学时,家里凑不齐学费,学院帮她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没想到,半年后,她主动找到辅导员:“老师,我想帮新来的少数民族同学熟悉校园,就像你当初帮我一样。”

现在,阿依成了“少数民族学生互助小组”的组长,也是学院“向日葵”舞蹈队队长:她会带着新生去食堂找“清真窗口”,会帮藏族的卓玛(化名)同学补《应用文写作》,还会把自己的勤工助学经验分享给其他人。有一次,她在宿舍楼下教新入学的傣族同学叠被子,一边叠一边说:“咱们虽然民族不一样,但把被子叠整齐,宿舍就像家啦。”

还有小提(化名),那个在第十七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上拿一等奖的维吾尔族姑娘。比赛前,她总担心“大家会不会不喜欢新疆的歌”,我和班里的同学陪她排练:汉族同学帮她改歌词里的普通话发音,藏族同学帮她设计舞台动作,最后她唱了一首《民族团结一家亲》,台下的欢呼声差点掀翻礼堂。比赛结束后,她哭着说:“老师,不是我唱得好,是大家都在帮我。”

石榴籽抱得更紧了

如今的现代农业技术学院,能看到很多温暖的场景:食堂里,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福建鱼丸和新疆馕;课堂上,阿力会主动帮汉族同学解答土壤检测的问题;晚会上,各民族学生一起跳《爱我中华》的舞蹈……

古丽现在是班级的文艺委员,她组织的“民族文化分享会”成了学院的特色活动;阿力拿到了新疆某生态企业的实习offer,临走前他在“同心林”的树上挂了一块新木牌,写着“从福建到新疆,同心同路”;阿依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她的发言稿里有一句话:“我以前觉得自己是‘外来的孩子’,现在才知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家人。”

现如今,这些孩子从“被动适应”变成“主动融入”,从“接受帮助”变成“传递温暖”——这个集体,就像一棵大树,每个民族的学生都是树上的枝丫,根紧紧扎在一起,风来了,一起扛;阳光来了,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