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温暖,是教育最深厚的底色,亦是集体最强大的向心力。福农之暖,根植于大地。它见于党组织引领下的坚实依靠,见于师生深耕实训场域的匠心相承,亦见于校企协同、服务乡土的使命共担。温暖从非抽象概念,而是课堂内外的倾囊相授、赛场田野的并肩作战,是“知农爱农”情怀在每一次互动中的自然流露。为深化“温暖集体”建设,构筑正向育人能量场,学院特推出系列专题,撷取我院温暖瞬间,将其汇聚为照亮师生成长之路的星火,共同锻造福农温暖育人的金色名片,让校园成为师生心灵归属、生命成长的沃土。
2024 年夏天,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技艺研习社的学子们,被非遗版画的墨香与集体温暖深深浸润。这一年,研习社在学院美育沃土扎根生长,更以一幅幅刻着文化印记的版画,串联跨越时空的情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集体协作中焕发新生。
6 月 21 日,闽台楼 605 会议室暖意融融,福农传统技艺研习社成立仪式在此举行。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侯志宏为研习社授牌,公共教学部主任李正心、美育教研室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共同见证。作为学院美育教育的新探索,研习社自成立便明确方向 —— 依托校内外 “非遗” 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进校园,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成立“传统技艺研习社”
福州马尾版画非遗传承人檀俊灶老师的加入,为研习社带来专业指引。在他的耐心指导下,首批社员从零学起版画创作,从构思、刻板到印刷,每一步都凝聚专注与热爱。课余时,研习社活动室总是最热闹的地方:社员围坐交流技法、分享灵感,遇难题互相帮忙,作品完成时共同欢呼。这份互帮互助的氛围,让研习社不仅是技艺学习平台,更成了充满温暖的 “第二个家”。
社员们的努力很快有了收获。第三届 “大美福农” 美育文化节上,他们的版画作品惊艳亮相,经济管理学院翁艳婷同学凭借细腻刀法与独特构图,成为社团 “新星”。6 月 27 日,一份特殊 “使命” 落在她肩上 —— 其创作的版画《饮水思源》(围绕 “望北台” 创作,以 “饮水思源” 呼应历史渊源),被选定赠予美国友人。画面中,“望北台” 以流畅线条勾勒,借明暗对比凸显立体感,承载着学院厚重历史:1903 年,美国人孟存慈在此创办培元师范学校,后经发展成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一;此次到访的美国友人,正是学院前身之一协和中学校长柏龄威的后人。当翁艳婷将带着油墨清香的版画递到友人手中,对方眼中满是惊喜与感动。这一刻,版画成为连接中外、传承情谊的桥梁。而这份荣誉,翁艳婷始终归功于集体:“没有檀老师指导我掌握圆刀、平刀技巧,没有社员帮我打磨画面明暗,我完不成这幅作品。这份认可属于整个研习社。”

翁艳婷在望北台

柏龄威后人在望北台
喜悦并未止步。不久后,翁艳婷的另一幅版画《曲径通幽》入选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消息传到研习社,社员们比她本人更激动,纷纷祝贺,创作热情愈发高涨。大家积极将校园风光、农耕文化融入黑白木刻版画,赋予作品 “福农特色”:动科学院杨敏慧以校园同心桥为题材创作《同心筑梦》;经管学院黄嘉华因受祖辈(传统木材雕刻师)、父辈(机修师)影响,对校门 “校训” 石刻情有独钟,创作相关作品。他感慨:“版画需高超绘画能力、线条美感把握,更需精湛刀法,才能借板材呈现作品。” 他表示愿做传统文化守护者,将版画作为终身爱好,丰富内心与生活。

杨敏慧作品《同心筑梦》

黄嘉华作品《厚德强技》
研习社的成长,是学院美育工作的生动缩影。2024 年 7 月,学院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做法获福建省教育厅推广,包含 “非遗进校园” 的美育文化节被列入福建教育简报,成为全省高校美育参考案例。这份肯定背后,是研习社成员的努力,更是学院 “以美育德、以美育人” 的坚持。如今,研习社仍在挖掘校内外非遗师资,开展课程编排与艺术创作,社员在集体中既提升动手能力与艺术修养,更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正如一位社员所说:“在这里,我不仅学会黑白木刻版画技巧,更懂了团结的意义 —— 一个人力量有限,一群人朝同一目标努力,就能创造无限可能。”
转眼到 2025 年春天,传统技艺研习社版画精品班再次开班。消息传出,吸引众多对非遗版画满怀热忱的同学报名,经筛选,艺术设计专业雷令金等 7 位同学脱颖而出,加入这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集体。
对新社员而言,一切新鲜又充满挑战。雷令金入学前就热爱传统艺术,得知学院有非遗版画研习社便果断报名:“版画有独特视觉冲击力,黑白两色能表现丰富内涵,非遗传承的意义藏在刻痕里,我特别想在这个集体中学习成长。” 其他新同学也怀着对版画的热爱与憧憬走进精品班。
此次精品班创作题材从校内转向校外,福州烟台山建筑景观成为重点创作对象之一。烟台山见证福州近现代历史变迁,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风格建筑在此交相辉映,形成独特风景线。为更好表现建筑特色,社员多次自发前往烟台山采风:他们穿梭街巷,手持速写本与相机,细察建筑结构、窗棂纹样与光影变化。雷令金站在百年老洋房前,被其精美浮雕与尖顶设计吸引,一边用铅笔勾勒轮廓,一边标注明暗区域:“窗台阴影要深,用圆刀刻密集线条;墙面肌理用平刀轻刮,表现石材质感。” 返校后,檀老师悉心指点:“还要注意建筑透视,远处钟楼线条要轻,用留白突出距离感。” 新社员围坐交流观察心得,记录打动自己的细节,为后续刻制积累素材。

师生交流观察心得

潜心刻制烟台山

雷令今《烟台山印象》

郑芯慧《古韵梳妆》
除烟台山建筑外,福州非遗 “三把刀” 妆造也成为创作灵感来源。“三把刀” 妆造是福州传统梳妆技艺,动画设计制作专业郑芯慧同学在充分了解其文化内涵与造型细节后,开启版画创作。
刻制初期,芯慧遇难题:如何用黑白线条表现发丝细腻感?她尝试用细圆刀刻制,线条却生硬,要么断连不自然,要么杂乱。看着参差不齐的木板,她有些沮丧,趴在桌上叹气。檀老师见状轻拍她的肩:“别急,我初学刻发丝也总出错,你试试先用三角刀刻主线,再用圆刀补细线,力度要轻,慢慢推进。”说着,老师拿起刻刀在废板上演示:“刻长线条手腕要稳,刻短线条用手指发力,线条才流畅。” 芯慧照此尝试,效果显著。
刻制 “三把刀” 时,新问题出现:刀刃需表现锋利质感,细节刻制难度大。社员们围坐探讨,有同学提议:“用平刀铲出细窄留白,再用三角刀刻刀刃边缘线,会更显锋利。” 大家各抒己见,传阅刻制片段,分享小技巧。
在众人帮助下,芯慧不断调整手法:用平刀小心铲出留白,再用三角刀刻出刀刃弧度。作品刻制完成后进入印刷环节,社员们将墨均匀滚涂在木板上,覆盖宣纸,用马莲轻压,确保刻痕均匀吸墨。当小心翼翼揭开宣纸,《古韵梳妆》版画呈现在眼前 —— 发丝线条细腻流畅,“三把刀” 造型精准清晰,黑白对比间尽显传统妆造的典雅韵味。看着这幅凝聚集体智慧的作品,芯慧眼眶湿润:“没有大家帮忙,我肯定完成不了,这份作品属于整个集体。”
随着创作深入,研习社同学在温暖集体中不断成长。他们的黑白木刻版画,不仅技艺愈发娴熟,文化内涵也不断深化:烟台山建筑系列用刀刻线条留住历史建筑的沧桑;“三把刀” 妆造系列以黑白对比展现传统技艺的精湛。每一幅作品,都是社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致敬,更是集体协作的结晶。
在学院组织的 “非遗版画进校园” 主题展览中,研习社的作品再次成为焦点。师生驻足观赏,细品每一道刻痕,感受其中的文化温度与集体情谊。一位校外客人感慨:“这些版画,不仅刻出传统文化的美,更刻出你们的福农印象。” 这样的 “温暖集体”,正是美育育人的最好模样。
对雷令金等新社员而言,在研习社的经历是成长中最珍贵的礼物。雷令金说:“在这里,我不仅学会非遗版画全套技艺,更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 遇难题有人帮,获进步有人贺,这份归属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坚定。未来,我想和大家一起创作更多优秀版画,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美,看见集体的力量。”

2025春精品班传统技艺研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