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福农|园艺园林学院:金奖背后的温暖力量

来源:园艺园林学院     时间:2025-09-28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温暖,是教育最深厚的底色,亦是集体最强大的向心力。福农之暖,根植于大地。它见于党组织引领下的坚实依靠,见于师生深耕实训场域的匠心相承,亦见于校企协同、服务乡土的使命共担。温暖从非抽象概念,而是课堂内外的倾囊相授、赛场田野的并肩作战,是“知农爱农”情怀在每一次互动中的自然流露。为深化“温暖集体”建设,构筑正向育人能量场,学院特推出系列专题,撷取我院温暖瞬间,将其汇聚为照亮师生成长之路的星火,共同锻造福农温暖育人的金色名片,让校园成为师生心灵归属、生命成长的沃土。

初秋的黑龙江已见凉意,但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赛场内却热潮涌动。2025 年 8 月,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现代农业赛道”(高职组)总决赛在此开赛,全国 100 支高职院校代表队带着数月的汗水与期待齐聚于此。我校园艺园林学院的陈颖珊、余淑琪、苏仲禄、雷城垣四位同学,在余根景、刘美琴老师的陪伴下,攥着彼此温热的手,眼神坚定地走向赛场。这份最终捧起的金奖背后,藏着两个月备赛时光里,无数个相互取暖、彼此照亮的瞬间。

作为此次大赛的指导教师,余根景和刘美琴老师的内心从备赛之初便交织着荣耀与不安。荣耀的是能带领学生代表学校征战国家级赛场,憧憬着能不负众望斩获佳绩;不安的是全国100支队伍同台竞技,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毅然放弃了整个暑假的休息时间,每天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地。备赛初期,两人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充电”中: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桌上堆满了从图书馆、数据库找来的专业资料,电脑里存满相关竞赛视频,他们逐帧分析选手的操作细节、战术策略;面对厚厚的评分标准,更是逐字逐句研读,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愈发清晰地意识到:“比赛中每一个细节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胜负往往取决于毫厘之间。”这份认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却也彻底点燃了两人的斗志——从最初“试试看”的心态,坚定地转变为“拼到底”的决心。“代表学校出征,必须全力以赴!”这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了整个备赛团队的精神信条。

但训练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进步也绝非一帆风顺……

“颖珊,再跟我们练一遍解说吧,这次我来当评委,保证挑最细的毛病!”夜幕早已笼罩校园,训练室的灯却亮得刺眼。作为项目主讲人,陈颖珊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手里的解说稿被翻得边角卷起,密密麻麻的标注见证着她无数个深夜的坚持。白天要在实践环节盯着种苗的成活率、整齐度,反复打磨操作的规范性,晚上还要背着厚厚的资料,常常到凌晨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最让她犯难的是辨别壮苗——植株的叶片纹路、根系饱满度,每一个细微指标都藏着“生死密码”,起初她总在这些细节上栽跟头,急得眼眶发红。“别慌,我陪你看!”余淑琪放下手中刚校准好的天平,拉着她蹲在育苗架前,指尖轻轻拂过叶片,“你看这株,叶脉更清晰,根系也更舒展,肯定是壮苗。”苏仲禄也搬来小凳子,手里拿着笔记本,把老师讲过的辨别要点一条条念给她听;雷城垣则在一旁一起学习,帮忙辨别。灯光下,四个身影凑在一起,叶片的清香混着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了陈颖珊最安心的背景音。慢慢地,她终于能一眼辨出壮苗,解说也愈发流畅,每次练完,队友们都会用力鼓掌,陈颖珊笑着擦去额头的汗,心里满是温暖。

余淑琪的操作台前,永远摆着一排整齐的试剂瓶,标签上的字迹工整得如同打印。营养液配制是“生死攸关”的活儿,一毫克的误差,就可能让整批种苗枯萎。有一次,她对着一瓶微量元素试剂犯了难——配方上的用量和自己记忆里的有些偏差,她皱着眉反复核对,指尖微微发颤。正在检查设备线路的苏仲禄一眼就看出了她的紧张,立刻放下手里的螺丝刀走过来:“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确定?”他凑到配方单前,和余淑琪一起逐字逐句分析,陈颖珊和雷城垣也围了过来,陈颖珊找出之前的训练记录,雷城垣则跑去办公室找老师确认。当确认用量无误时,余淑琪长长舒了口气,苏仲禄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别紧张,我们都在呢!”那一刻,余淑琪看着身边的队友,心里的慌乱瞬间消散——原来,她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备赛初期的雷城垣,总像个“掉队的小雁”。看到陈颖珊解说时自信从容,余淑琪配营养液时精准熟练,苏仲禄修设备时得心应手,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拖了团队后腿。有一次训练结束后,他躲在走廊尽头偷偷抹眼泪,手里攥着训练失误的记录单,心里满是沮丧。陈颖珊发现他没回宿舍,四处寻找,终于在走廊里找到了他。“城垣,别难过,我们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也经常出错呀!”她拉着雷城垣的手,坐在台阶上,一点点帮他梳理训练中的优点,“你看,你记录数据特别仔细,这可是我们团队的‘宝藏技能’呢!”余淑琪和苏仲禄也赶了过来,余淑琪分享自己刚开始配营养液时,因为紧张打翻试剂的经历;苏仲禄则拍着他的肩膀说:“咱们是一个团队,少了你可不行!你要是放弃了,我们赢了也不开心。”指导老师也特意找他谈心,帮他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在大家的鼓励下,雷城垣慢慢抬起头,眼里重新有了光。后来,他成了团队里最细心的“记录员”,每次训练的数据都记得清清楚楚,还帮队友们发现了不少操作中的小问题。

好几次学生们因为反复出错而情绪低落,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余根景和刘美琴老师总会耐心开导:“技能不是靠灵感迸发,而是千万次错误积累的结果。”他们还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学生用手机记录每一次操作过程,每天训练结束后,师生围坐在一起复盘视频,逐帧查找问题——“这里的手势可以再稳一点”“下次称量前记得校准天平”“解说时语速可以放慢些,突出重点”……每一个建议都具体而细致,每一次复盘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进措施。

高强度的训练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技术,更挑战着师生的身心极限……

余根景和刘美琴老师长期久坐研究资料、弯腰指导操作,让他们患上了颈椎不适、腰肌劳损,每天盯着电脑和训练设备,眼睛干涩流泪更是家常便饭。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老师们一边咬牙坚持,一边想方设法为学生缓解压力:他们会扮演“刁难者”,在训练中故意设置障碍,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会从家里带来亲手做的点心,在休息时和学生一起分享,说说生活趣事;会在学生失眠时,陪他们在校园里散步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调整心态。

苏仲禄的膝盖上,总贴着一块止痛膏。新设备刚到的时候,故障频发,他总是耐心地和老师一起排查,由于操作时长期蹲姿作业且需关注用电安全,有时候一蹲就是几个小时。长时间的蹲姿加上高度集中的精神,让他的膝盖开始隐隐作痛,后来甚至需要靠吃药缓解。队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训练,苏仲禄蹲在地上操作时,雷城垣就站在旁边,帮他递工具、记数据,还会时不时提醒他:“歇会儿吧,别累着膝盖。”陈颖珊和余淑琪则会提前泡好温热的姜茶,在他休息时递到手里,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了护膝。“你们别这么操心,我没事!”苏仲禄每次都笑着摆手,可眼里的暖意却藏不住。正是这份牵挂,让他即便膝盖疼得厉害,也从未缺席过一次训练。

备赛的日子里,没有一个人是孤军奋战。训练累了,大家会一起泡杯咖啡,聊聊未来的梦想;遇到难题了,师生们坐在一起,总有解决的办法;情绪低落了,一句鼓励、一个拥抱,就能重新燃起斗志。正是这份相互扶持的温暖,让四个年轻的身影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训练室里闪闪发光,最终在赛场上绽放光彩,把金奖稳稳捧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