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福农 | 踏寻红色非遗脉络,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相思岭 乡村旅游产业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乡旅学院     时间:2025-07-10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1日-3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在2025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围绕“三寻文脉,一魂永在”,展开了一系列深度探索与实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非遗文脉:茶香古韵的传承与革新

匠心守艺焕新香,茉莉飘香传千年。为探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挖掘非遗技艺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实践团将目光投向福州茉莉花茶非遗技艺。这一福州本土文化的璀璨明珠,既承载着千年制茶工艺的深厚底蕴,又在当代绽放着独特魅力,成为实践探索的绝佳样本。

实践团踏入福州市发来茶业有限公司,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郑宗沧院长表示,福州茉莉花茶及茶文化是本土代表,城门胪雷的茉莉花茶是其策源典型。选择该实践基地,因企业“N+1”窨制技艺传承、清甜茶香,与我院“师徒制”教育理念及方式一脉相承,望以其精神为指引,让茶香与教育理念共飘逸。

非遗大师陈发来以企业发展为脉络,将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巧妙融入讲解,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茶叶从采摘、制坯到窨制的传统工序,聆听千年茶文化传承背后的故事。在自动化包装车间内,数控窨花设备与古朴竹匾并肩而立,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景观。“N+1窨制工艺”在传承中坚守匠心,“数字化窨制工艺”借助智能温控系统,精准复刻传统技艺精髓,赋予非遗传承科技动能。而“冰萃茉莉”“冷泡清茶”等创新产品的展示,以低温慢萃的方式,既保留茉莉花茶鲜灵馥郁的核心风味,又契合当代消费潮流,展现非遗技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窨花工艺流程、自动化包装车间参观

窨花工艺流程体验

“冰萃茉莉”“冷泡清茶”等创新产品制作展示

非遗正青春,创新融合谱新篇。在“非遗技艺与职教融合”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与师生围绕“传统工艺如何借力职教资源实现活态传承”展开研讨。双方达成共识:通过“非遗大师进校园”“学生制茶工坊驻企实践”等模式,将千年茶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德技并修”理念深度绑定。会后,福建农职院与发来茶业正式授牌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未来将搭建“技艺传授-产品研发-市场转化”的全链条育人平台,让茉莉花茶非遗技艺在产教融合中焕发新生。

授牌仪式

茉莉花茶非遗技艺在福州发来茶业通过传统工艺坚守、科技赋能与产教融合等方式,实现了传承与革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

红色文脉:信仰之光的传承弘扬

赓续红色血脉,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更是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精神灯塔。怀揣着对红色精神的敬仰与传承使命,实践团走进历史遗迹与文化展馆,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探寻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实践团探秘“陈氏五楼”,在赐书楼、还读楼等展馆中追溯陈宝琛等近代人物的光辉事迹,被陈氏“崇德、尚廉、戒奢、笃行”的家风理念深深感染;走进吴石故居,透过毛泽东题字与历史文献,读懂“密使一号”的革命信仰;在游击队联络站旧址,斑驳墙体与隐秘暗格诉说着情报战线的艰险过往,万国公益社则是中外人民友好相处,和谐生活的见证者。此外,鼓岭老街的历史建筑、陶铸故居的革命文物,以及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八闽文脉寻根”交流会,从不同维度展现了红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交织脉络。

在“陈氏五楼”、吴石故居

在鼓岭游击队联络站旧址、柳杉王公园

在陶铸故居、“八闽文脉寻根”交流会

从陈氏家风的品德浸润到革命志士的信仰坚守,从历史建筑的文脉承载到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实践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认识到:红色文脉不仅是革命先辈的精神丰碑,更是当代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未来,青年学子将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将文化传承融入职业实践,为乡村发展注入信仰动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职业教育文脉: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探索职教新模式,创新融合新实践。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难题,探索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实践团踏上探寻职业教育文脉的征程。

从“陈氏五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革新思想,到孔子庙“因材施教”的儒家智慧;从螺洲书院“知行合一”到非遗工坊“传统窨制+数字温控”的技艺碰撞,职业教育文脉始终以“文化基因+技术密码”双重身份生长。在鼓岭生态馆,师生将科学实践与自然保护结合;在“八闽文脉”研学中,木构智慧成为产教融合的坐标系——这一文脉既扎根于典籍古建,又在数字化车间、研学基地中延伸,形成“德技并修”育人内核与“以技报国”时代使命的共鸣。学院与鼓岭梅花园负责人举行签约仪式,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正是这一文脉在当代的生动延续:通过建立实践基地,让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真实场景中的技术应用、文化体验深度衔接,既为师生搭建了从课堂走向田野的实践平台,也让“知行合一”的传统智慧在新场景中焕发活力,进一步夯实了“文化基因+技术密码”的生长土壤。

实践中,师生将职业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为乡村文旅设计数字化导览系统、为非遗工坊优化生产工艺、为基层干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职教文脉从历史走向现实,成为乡村振兴的“技术智囊”。

产教融合实践场景

伯公灯传灯:微光成炬的振兴力量

点一盏明灯,守一脉传承。为凝聚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精神合力,探寻新时代青年践行使命担当的精神纽带,实践团以伯公灯为切入点,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内涵。实践现场,陈雨琪向众人宣讲伯公灯精神,她说到:“伯公灯串联红色历史、非遗技艺与职教实践,它承载的精神,正是我们投身乡村振兴、践行使命担当的力量源泉。”

伯公灯串联起红色历史、非遗技艺与职业教育实践,从茶叶车间到故居庭院,从座谈现场到交流讲台,实践团将伯公灯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此次实践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青年们在实践中读懂“守正创新”,感悟“使命担当”,探索“产教兴农”,让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力量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火炬,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其中。

传递“伯公灯”

此次“三下乡”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对话的大门——当茉莉茶香在数字化窨制工艺中焕发新生,当伯公灯的微光在产教融合实践中聚作火炬,青年学子在非遗技艺的守正创新里读懂“传承”的分量,在红色文脉的精神洗礼中明晰“振兴”的使命。从陈氏五楼的家风牌匾到鼓岭古厝,从游击队旧址的斑驳标语到自动化车间的数控设备,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叠成生动的育人课堂。实践团带着八闽文脉的深厚积淀返程,却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的种子播撒在山野之间,让“守正创新、产教兴农”的实践精神,如同鼓岭的红梅与茉莉的芬芳,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生根发芽,以青春之力续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同频共振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