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和青马耕读社的同学们前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省博物馆,开展“同溯烽火记忆 赓续红色基因”思政研学实践活动。

社团师生走进省博物馆,参观了近代中国的抗战历史和福建古代文明的历史文化陈列。在一号馆内,讲解员不仅深入讲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还通过珍贵文物与历史影像,生动呈现了八闽儿女气壮山河的抗战篇章。在九号展厅,讲解员介绍福建的文明史是一部“向海而生”的奋斗史,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先民与自然博弈、与世界对话的见证。在文物的“诉说”中同学们感受到,福建既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坚韧,也饱含“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更在千年流转中,将山海的粗犷与文人的雅致,熔铸成独一无二的文明之光。

此次活动是一次红色基因传承研学之旅,也是我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让思政课中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为可感可知、可践可行的实际行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依托校内外资源融合,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新格局。
青马耕读社的吴嘉仪同学表示,踏入福建省博物馆,看到泛黄的家书字迹斑驳,锈蚀的大刀凝固着血与泪,让我真切感受到民族危亡时福建儿女的热血,那种宁死不屈的骨气穿越时空直抵心底。这次参观让我深刻理解——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教科书。那些带着温度的革命文物与千年遗存共同告诉我们:脚下的土地值得深爱,这份深爱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开阔的未来。
新思想读书社的高长华同学表示,走进省博物馆看到昙石山文化的陶罐纹路古朴,宋代青瓷梅瓶釉色温润,静静诉说着闽地千年文明积淀,让人直观感受先民的智慧。二层福建抗日展区氛围肃穆。布满弹痕的武器、泛黄的战地书信、复原的游击队员议事场景,将人拉回烽火岁月。战士们的绝笔信字字铿锵,尽显保家卫国的决心,令人动容。短短参观,从古代文明到近代抗争,我读懂了福建的历史脉络,更对这片土地生出深深敬意。
青马耕读社的江贵熔同学表示,穿越闽越王城的金石之光,凝望“丝路帆远”的海丝传奇,在客家土楼的智慧中流连。福建省博如同一部立体的史诗,将山海交融的福建文明娓娓道来。那些沉默的文物,承载着先民的足迹与海洋的呼唤,让人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开放与包容的千年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