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农记忆

首页 > 校庆网 > 福农记忆 > 正文

福农故事 | 高农与协职合并为福州农校情况略记

时间:2022-11-22发布人:

回首往昔,更进一步;文化不竭,福农不枯 。文化是一种熏陶,一种氛围。值此百廿校庆之际,为弘扬耕读文化,传承校史记忆,特开辟福农故事专栏,选取校史故事,溯源追流。知来处,看今日,为往者反思,为来者殷鉴。


时间:1949—1952年

地点:福州祭酒岭

事件:高农与协职合并为福建省福州农业学校

1949年8月17日,福建省省会福州市解放。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25日,即派出陈辛仁、廖华、张雄飞等一批干部接管了旧教育厅,由省委宣传部部长陈辛仁兼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廖华为副厅长。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市政教育处接管原福州市政府教育科,福州教育开始新的历程。

5756

福州解放时照片(来源于网络)

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机构建立后,尽快地将教育工作统一抓起来。与此同时,各地军管会或当地人民政府先后派出军代表及有关人员对所有公立学校进行接管,对私立学校进行监管。在接管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取缔了反动党、团、特组织的活动,废除了训导处,撤换了一些反动校长。通过民主选举,成立校务委员会、生活指导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共同管理学校,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员工办好人民学校的积极性。1950年4月,省委召开第一次宣教工作会议,讨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改造等问题,强调应执行“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安定秩序,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全省各地学校开始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成立学生联合会等,将广大青年学生紧紧地团结在政府的周围。4月10日,省人民政府任命林伯欣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副校长(暂代校长职务)。在此期间,省立高农曾同时使用“福建省福州高级农业技术学校”“福州农业技术学校”等公章、信封、便笺、校徽,福建省农林厅副厅长石林曾兼任校长。

1951年学校所发毕业证书    

35C5


1950年4月林伯欣任命文件(复印自省档案馆馆藏)

1951年1月,根据政务院1950年12月《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福建省接办了私立协和大学、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42所教会办的中等以上的学校,其中包括“协职”。接办后,省令“省立高农”迁至祭酒岭校区,成立“‘协职’‘高农’合并筹备委员会”,由“协职”校长林冠彬任主任委员、“高农”代校长林伯欣任副主任委员。其时,“协职”附设有西郊服务区(包括托儿所、协和小学及乡村保健所)。1951年6月,合并筹备委员会给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去函,提出:为“专心致力于农业技术教育工作”,“西郊服务区(包括托儿所、协和小学及乡村保健所)实不能再行兼顾,该附设机构原亦接受外资津贴,其所用房屋,均由协职借用。现因并校后,扩大招生需要房屋极为迫切,为使该附设机构能够继续维持服务农村,甚望政府即予接办,以免失却领导。”


“协职”“高农”合并筹备委员会致文教厅公函(复印自省档案馆馆藏)

省文教厅接函后,协调省卫生厅、人民救济分会接收原“协职”附设之托儿所、保健所。据“高农”1950级的校友回忆,他们于1950年9月在北岭校区学习一个学期后,于1951年曾搬到格致中学“超五楼”招生考试,1951年9月搬到祭酒岭校区学习直至毕业。1951年7月,省人民政府任命黄震为福建省福州高级农业技术学校校长,林冠彬、林伯欣为副校长。

省人民政府任命福建省福州高级农业技术学校领导公文稿纸(复印自省档案馆馆藏)

1951年8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据当年6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提出的对中等技术教育采取“以调整、整顿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将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与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合并,校名福建省福州农业学校(简称“福州农校”),以“协职”所在地祭酒岭为校址。此时学校共有教职员53人、工人31人、学生457人。1952年4月省人民政府任命林冠彬为校长。

1747


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祭酒岭校区校门(1950年摄)

合并后,学校早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整顿和思想改造,将旧式官办学校和教会学校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学校。一是对师生进行思想改造,提高师生的政治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二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废除了不适宜的课程,新增了马列主义的课程。三是加强党群组织建设,成立了青年团和教育工会,1952年成立了党小组,1954年成立党支部,1958年成立党总支。

(来源  福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