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农记忆

首页 > 校庆网 > 福农记忆 > 正文

福农故事 | 抗战时期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内迁将乐始末记

时间:2022-11-21发布人:

回首往昔,更进一步;文化不竭,福农不枯 。文化是一种熏陶,一种氛围。值此百廿校庆之际,为弘扬耕读文化,传承校史记忆,特开辟福农故事专栏,选取校史故事,溯源追流。知来处,看今日,为往者反思,为来者殷鉴。

时间:1941—1944年

地点:将乐水南镇溪南书院

事件: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内迁将乐

人物:林冠彬、余仲光、江作宇、吴长霖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日本占领福州。5月,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被迫从闽清县六都再次内迁将乐县水南镇溪南村古樟树东侧的溪南书院。

溪南书院现为谢氏宗祠,建于明正德九年(1515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内设厅堂1座,面阔5间,进深3间,为单檐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厅堂前为空坪。

将乐县水南镇溪南村谢氏宗祠(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抗战时期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临时校址迁于此,当时学校有6个班,一共100多名学生,学校时任校长林冠彬,带领师生历尽艰辛把学校迁往将乐山区,借民房继续办学,后又自建校舍10多座,培养出了不少爱国志士走上抗日战场,也培养出一代农业专家与英才,被誉为“救亡办学的楷模”。抗战时期,林冠彬曾受到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的表彰嘉奖。这一时期,谢氏宗祠也是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党支部秘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活动场所。

余仲光回忆录: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侵略者向福州沿海大举进犯,致使福州第一次沦陷。这年秋天,福州协和高级农业学校被迫从闽清县六都迁到将乐县水南溪南书院(现在溪南村谢氏宗祠),当时学校已有江作宇和吴长霖2名共产党员。不久,学校又来了一名党员后,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成立了中共协和高级农业学校党支部,余仲光为支部书记,成员有江作宇(解放后任建宁第一任县委书记)、吴长霖,隶属中共南平中心县委领导。因当时中共协和高级农校党支部尚处在隐蔽状态,其活动严格按照“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上级指示要求开展。支部成立后,余仲光等三人经常在一起研究怎样做抗日宣传、怎样分析形势、怎样扩大组织。当时学校规定学生会干部都要参加“三青团”,怎么办?党支部经研究后向上级汇报,由于当时与上级党委失去联系,时间又紧迫,在没有得到上级党委的指示下,学校党支部便根据上级组织“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精神灵活处理。最后决定支部三人都一起参加“三青团”,并选择时机掌握和接管这个组织,巧妙利用“三青团”为党组织工作,余仲光还被推选为中队长。这期间,打入“三青团”的三名党员通过交朋友,还培养发展了詹修玉、詹玉珍、郑一惠、林义璋、林志庄五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动群众,支部三人到校外租房住,并在水南办起了一所农民夜校,他们不能以党支部的名义公开活动,就以基督教会、天主教会、青年会的名义吸引20多位农民参加学习。夜校的具体工作由林义璋负责,授课内容有:时事(抗日战争动态)、语文、算术、音乐(主要教唱抗战歌曲)。

江作宇回忆录: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协和高级农业学校的许多进步青年学生,为了宣传抗日,激发将乐人民的爱国热情,火热热地组织起“抗日协职剧团”,情切切地搞起演唱宣传,每星期演一次。当时演出的节目有《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生死线》、《雷雨》等歌曲与话剧。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摆渡到城关演出,甚至到顺昌、洋口与当地的进步剧团会演。学校还组织晨呼队,每天早上到水南渡头演唱《打倒日本》歌,歌词是:“打倒日本、打倒日本,救中国、救中国!我们大家团结,我们大家团结,救中国,救中国!”还有唱:《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前进歌》等。歌声嘹亮,萦绕在镛城上空,催人奋进,鼓舞斗志。

此外,学校党支部还通过组织班班办板报的形式,宣传抗日形势和普及农业知识。全校100多名学生,几乎人人都动手参与,板报办得很有起色。不但在校内办,在节日期间还办到城关去,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教育面。

为了给抗日前线募捐,在学校党支部的秘密组织下,同学们的抗日救国热情很高,有的去做工,有的去砍柴,也有的去烧炭,还有的做豆腐、粉干,去做木工……他们把所得的钱全部贡献给国家,支援抗战。女同学则上山采杜鹃花义卖。她们手拿着杜鹃花边叫卖边演唱:“先生,买一朵花吧!先生,买一朵花吧!这是自由的花呀!这是解放的花呀!买了花救了国家。先生买一朵花吧!先生买一朵花吧!”会炸油条的同学就炸“油炸烩”义卖,表示他们对卖国投降派的愤恨和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如今的谢氏宗祠回归平静,但70多年前那响彻镛城的抗日救亡之声将永载史册。

校友回忆实录一:

当敌人1941年春第一次入侵福州,学校决定第二次向内地搬迁。学校被分成三组进行搬迁,第一组和第二组全程步行。感觉走不了那么远的人组成了第三组。他们开始在崎岖山路上跋涉150英里,大约三周后,到达靠该省西部边界的将乐附近。当他们到达时,浑身淋湿,疲惫不堪,根本不受欢迎。当地无多余建筑,治安官不想安置和维持一所难民学校,所以命令大家离开。但大家认为已经走得很远,在学校的知名朋友与地方法官说情,保证我们不是一所普通学校,地方官最终同意大家留下,但他很清楚地告知大家不要指望他任何帮助。

校友回忆实录二:


当时将乐荒山满处,长满剑草和矮树丛,附近山上可砍伐木材。大家开始带着锄头和斧头开 始旷野。那里有许多长满剑草和矮树丛的荒地;此外,还需要在附近的山上砍伐木材。于是,他们开始带着锄头和斧子在荒野中伐木建 房。雇来的几个经验丰富的木匠帮助下,他们 建起了茅草屋顶的框架建筑,足以住三年。他们开垦大量土地,种植水稻和蔬菜,从森林运来木材做燃料,甚至还出售一些,顺便还杀了三只大老虎,村民和士绅们称赞大家勇气和枪法。通过出售猎物,猎人们得到资金支付开销。天还没亮,起床晨钟就响了。天蒙蒙亮,他们就穿衣服。天一亮,学生就去学习,就能听到学生们嗡嗡读书声,有的在山上,有的在礼堂,有的在宿舍里。如果情况允许,他们仍喜欢大声朗读。五点半吃早餐,随后就上课。

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内迁将乐路线图

校友回忆实录三:

将乐期间,在学生、教职员工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了临时楼房。在这些楼房完工之前,他们住在几座老寺庙、一个空置的军训营房、一所老房子,以及村子里几间零散的房间里。课是在当地六个家庭的堂屋里上。荒地得到利用,锄头一到,学生们就去清理,以便种植。当地县长把附近水南村一所小学的管理权交给了这所高中。这所小学发展成为服务和社区中心,为村里的400个家庭提供服务,并开设了几个短期课程和训练班。

校友回忆实录四:

学校在将乐时,大约有20名中国教师。他们教授各种课程(英语、农业、罐装、化学、汉语、木工、园艺、音乐、数学、畜牧业、家政、历史);其中一个是企业经理,一个是政府军人,一个是会计,一个是校长。教职员和学生一起合作,学校的所有工作似乎都渗透着一种良好的服务精神。

校友回忆实录五:

在将乐的第一年,地方官彻底改变对学校的态度,尽他所能给予帮助。1944年夏,大家决定搬回福州附近,以便招生,地方官员恳求他们留下。他们表现得足智多谋,在福建教育,前所未有。这又增加几项我们优秀社区服务的奖状和奖章。在将乐,查阅政府档案,欣喜发现,只有英华学校的教学水平比协职高。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由将乐迁回闽侯甘蔗镇并办附中,9月又迁往闽清六都,另设甘蔗初中学校,办在甘蔗当地张氏宗祠里。

(来源  福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