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农记忆

首页 > 校庆网 > 福农记忆 > 正文

福农故事 | 莆田地区农业学校早期主要情况简述

时间:2022-11-24发布人:

回首往昔,更进一步;文化不竭,福农不枯 。文化是一种熏陶,一种氛围。值此百廿校庆之际,为弘扬耕读文化,传承校史记忆,特开辟福农故事专栏,选取校史故事,溯源追流。知来处,看今日,为往者反思,为来者殷鉴。

时间:1977—1982年

地点:福清镜洋红星

事件:莆田地区农业学校早期建设情况

人物:陈克奎、陈木全、邓一端、杨帮森、翁其荣、柴熊飞、张奇秀

学校领导变动情况

1976年9月,学校革委会领导小组组长陈克奎等带领陈木全、邓一端、柴熊飞、翁其荣、张奇秀等到红星、琯口一带开始谋划校区建设。他们借用溪兜水库管理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租住在红星、琯口农民家里,借助琯口小学食堂办伙食。

陈克奎

邓一端

1978年6月,中共莆田地委将陈木全同志调回地区农业局工作。同年8月4日,中共莆田地委任命邓一端同志为莆田地区农业学校校长。9月26日,莆田地区农口党组下发《关于成立中共莆田地区农校支部的通知》,由邓一端任支部书记,林知漼、翁其荣、杨邦森为支部委员。1982年5月,林知漼任莆田地区农业学校校长。1982年10月,郑更生任莆田地区农业学校党支部书记。

郑更生

林知漼

当时,省农业局、省编委下达我校设置农学、农机、畜牧兽医三个专业,教职工编制定员为74人(茶果专业及工厂、农场、牧场、茶果场等教师、职工在外)。

学校招生工作情况

1977年,莆田地区农业学校开始招收统招统配学生,学校招收统招二年制农学专业一个班53人,于1978年2月入学,入住新建的学生宿舍楼。后编为农学7801班,于1980年2月毕业。

1978年莆田地区农业学校招生相关文件影印件

1977年下半年,福建省下达给全省农校统招统配招生计划 325名。12月12日,福建省农业 局向省计委、省教育局报送了《关于1978年中等农校招生计划的报告》,要求1978年全省七所农校招生总数1700名,其中统招统配100名,社来社去700名。1978年,实际下达莆田地区农业学校招生计划195人,实际招生192人。其中农学7802班51人、畜牧兽医7801班50人、茶果7801班40人、农业机械 7801班51人。1980年春季,莆田地区农业学校首届毕业生毕业(即1977年招生、1978年春季入学的农学7801班)。

41F2

1980年莆田地区农业学校首届(农学7801班)毕业合影

至1980年,莆田地区农业学校设有农学、农业机械化、茶叶果树及畜牧兽医4个专业。含77年招生,78年春节入学的农学7801班;78年招生,78年秋季入学的农学7802班、牧医7801班、果茶7801班、农机7801班,共有五个班级,245名在校生。

学校基本建设情况

1977年3月,学校向省计委、省农业局、省农业机械局、莆田地委、莆田革委会地区计委、地区农办等单位报送了《莆田地区农业学校建校规划报告》。学校规划土地面积373亩(其中水田75亩、旱地98亩、荒山200亩),提出学生发展规模暂定600-800人。规划建设2座三层学生宿舍、2座二层教工家属宿舍、1座三层办公室楼、2座二层教室楼、1座图书阅览及试验室、1座厨房及膳厅(兼礼堂)、1座单身教工宿舍等,计划总投资人民币86万4千元,分三年完成。

1977年莆田地区农业学校第一个建设规划图

开工建设学校第一座楼,该楼为三层学生宿舍,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54平方米,总投资5万元,于下半年竣工。该楼是红星校区最早建的一座楼(成立学院后编为7号学生宿舍)。该楼直到2013年前后因鉴定为危楼才拆除(2021年学院在该楼位置新建一座学生宿舍,编为12号学生公寓,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

学校建设的第一栋楼(学生宿舍)

学校建设第一栋楼背景回忆实录

当时,莆田地区分配给农校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7台、上海50型拖拉机1台,时恰逢农机7601班回到红星。该班学生郭忠光是拖拉机驾驶能手,经福清推荐入学。校领导就安排郭忠光开着地区刚分配的拖拉机推土,将淘江(原名西马来溪)汇入水库的河边小山头(即现学生公寓12号楼位置)推平。不久,农学1班学生回到红星。时任校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木全就带领郭源振等老师用绳子拉了大致方位,安排农1班学生先挖了一个地基;同时向莆田地区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设报告。莆田革委相关部门到校实地查看,确实已动工,就同意立项建设,年后正式动建。

到1977年底,莆田区农业学校已经完成建设三层学生宿舍1054平方米;二层教师宿舍656平方米;单双层食堂(仓库)422平方米,总投资10万元。

1978年开始,莆田地区农业学校征用海洋尾和真鸟垄的开荒地33.91亩、山垄田22.12亩。1979年12月,莆田地区农业学校与祥谦人民公社联丰大队签订征地协议,征用岭胶山、狗头山及其荒山、分水界的开荒地20.15亩、山垄田2亩,以上合计131.27亩。加上1976年征地,学校前后三次征用土地。到1979年底,莆田地区农业学校校园面积达184.36亩,只完成学校规划面积一半左右。

1978年5月,投资7929元建设的攻关桥竣工。学校在原7号学生宿舍(现12号楼位置)背后盖了一间竹棚作为食堂使用。现礼堂及医务室位置原是一个小山包,农机班学生郭忠光开着手扶推土机将山包推平,开始在那里建食堂、膳厅(现礼堂)。同时,开始在西马来溪(现名淘江)上修桥,打通前往对面农牧场的通道。

1978年5月攻关桥竣工

攻关桥命名的由来实录

1977年9月,全国科学大会预备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鼓励广大科学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会议召开前夕,时任国家副主席叶剑英元帅在这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首题为《攻关》的短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9月21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首诗。正在琯口校区艰苦创业的领导老师为激励全体师生发扬攻关精神,便将桥取名为“攻关桥”,并请高农毕业的作物栽培老师叶训奎题写了桥碑。攻关桥为单跨式实肩石拱桥,桥两侧原为石条护栏,两块桥碑位于桥中间,相互对称。1998年,福州市农校对该桥作了修缮加固, 桥面倒了水泥,桥两边加了宽1米、高0.25米的人行道,将原石护栏改为铁栏杆,桥碑分别移到了桥两头。“攻关桥”作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思岭校区的交通枢纽和标志建筑,现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桥碑仍在,碑身正面中央为三个端庄遒劲的楷书大字“攻关桥”,落款“建于一九七八年五月”,刻石完整,字口清晰。


1978年8月农校动工建设一座面积为8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膳厅(现礼堂)。

1976年至1978年间,上级基建共拨款24万元,新建学生宿舍一座1085平方米,学生厨房一座422平方米,膳厅一座800平方米,教工宿舍650平方米,菌肥厂一座771平方米(暂时做教室用),拱桥一座,传达室、浴室等总建面积3936平方米。

1979年学校礼堂

1979年学校教工宿舍

1979年学校礼堂

福建省农业局下达1979年第三季度基建计划,分配农校建教室投资款3万元。农校拟建两层、每层4间、建筑面积631平方米的教室。同年8月动工建设教学楼,原计划10月底竣工迎接1979级新生入学,但因缺乏三材等(水泥、钢材、木材等)用料,直至1980年初才基本完工。1980年3月25日,农校又向省农业局计财处、科教处申请再增拨款27988元用于建设第三层,一直到80年的秋季,教学楼才建成。

1980年学校第一座教学楼

1980年后,农校多次向福建省农业局等分管基础建设的相关部门打报告,要求修建围墙,整治校园,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但由于当时财政困难,钢材、木材、水泥等建筑物资匮乏,都无法完成建设。学校基本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1980年前后,经专家论证,认定农校该校址不宜办学,即停止基建,酝酿搬迁。后因耗资巨大,迁校未果。学校建设和发展错过时机。“八五”规划之前,校舍建筑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6万元,在校生长期在200人左右徘徊。

1981年,莆田地区农业学校校门建成。

莆田地区农业学校第一个校门

(来源  福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