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1949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烈士的真实事迹,再度从历史深处走进公众视野。剧中,他们于暗夜中潜伏、在刀尖上行走,用信仰与生命搭建情报桥梁的谍战史诗,不仅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更让革命先辈的赤胆忠诚直抵人心。
为引导师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组织教师向学生推介《沉默的荣耀》。让师生在光影与史实的交织中,近距离触摸烈士们“以身许国,何惧生死”的崇高精神。随着电视剧的完整播出,师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悟。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杨振坦
近日闽派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生动再现了1949至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的峥嵘岁月。该剧以赤诚之心回望历史,真实还原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英烈的潜伏历程,深刻展现他们在“至暗时刻”坚守信仰、奋勇斗争的革命风骨,为我们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杨书记表示,学院师生要以此为契机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一要以“历史”为锚,让信仰之光照亮育人之路。要引导师生透过英烈事迹,深刻感悟“信仰与坚毅”的力量,让英烈故事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真正融入师生血脉。二要以“课程”为载体,让家国情怀融入教学全过程。立足福建红色资源优势,把福建英烈故事讲深讲透,引导师生筑牢家国统一的历史认知。三要以“育人”为使命,让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通过英烈事迹引导师生探讨“个人情感、小家幸福”与“大国富强、民族崛起”的深刻关联,教育广大师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主持) 连淑娇
作为农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沉默的荣耀》让我在闽台文化的浸润中,更深切地触摸到信仰的力量,更为思政教育寻得一剂鲜活“教材”。这部聚焦台湾隐蔽战线的闽派谍战剧,以九成真名真姓的纪实笔触,将吴石、朱枫等烈士“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深深镌刻进每一位观者的心底。前辈们以生命为炬,在隐蔽战线点燃两岸统一的希望之光,他们的付出不是“沉默的消亡”,而是“荣耀的传承”。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将这份“沉默的荣耀”转化为教学资源,把烈士的信仰故事融入课堂,引导新时代青年读懂前辈付出的深意,在田间地头的耕耘中扛起担当,让信仰的“良种”在青春心中扎根,让两岸统一的信念在实践中生长,以“强农有我”的坚守,续写前辈未竟的荣光。

青年教师 郑丽萍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把我们拉回解放战争后暗流汹涌的台湾岛上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吴石因为叛徒的出卖,最终英勇就义,临刑前留下的那句“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至今读来仍让人肃然起敬。作为思政教师要善于运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把以吴石为代表的福州英雄故事讲好,讲深,讲透,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信仰”的种子,并从这些先辈的身上汲取一丝勇气,做出一个无愧于内心和时代的选择。
软件技术2503班学生 陈正炜
《沉默的荣耀》用最朴素的真实,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身为大学生的我对“信仰”二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剧中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英雄烈士用生命守护的信仰,对我们而言,这份传承是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时的坚定发声,是深耕“三农”,用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定行动。
青马耕读社学员 江贵熔
《沉默的荣耀》剧中最动人的是英雄的平凡与伟大。他们是牵挂家人的父母、珍视乡情的游子,却在生死抉择时毅然以身赴险。那些未谋面的并肩、钟表滴答声里的紧张、微表情下的波澜,都在诉说“不相见却同行”的默契。这部剧让沉默的英雄被铭记,更让我们读懂,真正的荣耀,藏在无名者的坚守与信仰的光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