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诊改常态化助推学校“双高建设”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诊改实践

作者: 时间:2023-06-14 点击数:

以教学诊改常态化助推学校“双高建设”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诊改实践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

背景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获批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B档)。学校2017年成为重庆市高职院校诊改试点单位,2020年完成首轮教学诊改工作并通过专家组复核,2021年进入常态化诊改。近年来,学校常态化诊改助力“双高计划”高质量建设,实现了治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等多领域全方位的跨越式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2

做法

01

聚焦“两链”打造,强化“233”顶层设计


学校在充分调研、系统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标准制定了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形成“1+9+11”的“十四五”规划体系。以群建院,调整机构,设置了党政管理机构15个,教学科研机构16个,其中二级学院11个。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完善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包含学校层面6个诊改要素54个质控点、专业层面6个维度34个质控点、课程层面8个维度48个质量点、教师层面4个维度138个质控点、学生层面5个诊改要素的16个质控点;完善“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治理体系,大力推动绩效目标量化考核与自我诊改相融合,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督查机制。


02

聚焦专业发展 ,构建专业“386”质保体系


学校根据“产业链-专业群-人才链”的思路,构建“国家、市级、校级重点”3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两个国家“双高”专业群为引领,带动8个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发展的“2+8”专业群结构布局。按照国家、市级、校级层次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形成专业建设目标链和标准链。围绕目标链、标准链,形成了专业成面6个维度34个质控点的专业质保体系。



03

聚焦课程建设,构建课程“383”质保体系


课程建设突出能力为本,重点推行项目化、进阶式、模块化教学。学校出台《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按照课程规划方案,分类制定国家、市级、校级3个层次的课程目标和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目标标准,按学年进行动态调整。围绕目标链和标准链,通过“一页纸”工程采集状态数据,从课程团队等8个维度48个质量监控点开展课程诊断与改进。课程成面突出“能力标准”编写优质教材,聚焦“课程思政”做好有机融入,深化“校企合作”凸显产业元素,立足“弹性学习”开发新型态教材。全校800余门课程制定了建设方案、年度计划和建设标准,采用蓝墨云班课、智慧职教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数字资源共计54512个,达2433GB。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线上线下跟踪,建立3级督导机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




04

聚焦教师能力提升,构建教师发展“654”质保体系


学校根据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锚定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目标,制定教师准入标准、师德标准、培养与培训标准、职称晋升标准、激励标准和考核与评价标准,形成上下贯通的6级目标链和标准链,并逐层有效传递至教师个人。以教师“引进-培养-成长-发展”职业发展规律,实施5级分类管理、团队培育,通过依托质量管理和人事系统两个平台,开展过程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3项考核任务,通过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科研研和教师发展4个维度138个质控点进行预警。




05

聚焦学生成长,构建五育并举育人“35N”质保体系


学校创新“三为育人”理念,引导学生踏实为人、用心为事、积极为业。制定《学生全面发展诊改实施方案》,按照“树立一个职业理想、学好一门职业知识、练好一种职业技能、涵养一种艺术品质、热爱一项体育运动”五个方面建立涵盖5个诊改要素16个质控点的学生成长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构建起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证体系,先后出台《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等过程性管理制度34个,构建了“1+9+N”“五育并举”育人质保体系,有效开展学生诊改工作。


06

聚焦智慧赋能,实现教学水平“三化”质保体系


近三年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万兆骨干、千兆终端”WIFI全覆盖,出口带宽达20.15GB,存储容量达217.6TB的智能化校园网络;基本建成“大人事”“大学工”“大教学”及“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等智慧服务平台;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核心课程45门,资源总数达17427个资源;搭建了蓝墨云、智慧职教云等教学平台,全面支持教师备课、上课、交互、辅导、作业、考试、评价、教学改进、学习分析;实现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教学方式数字化、数据采集无感化、实时预警智能化。


07

聚焦质量文化,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机制


通过诊改工作强化质量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发挥引擎驱动作用,从制度、环境、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了学校质量文化体系。一是完善诊改质量管理制度。出台绩效考核方案,大力推动绩效考核与自我诊改相融合,动态找出影响质量的薄弱环节,持续反馈和评价教学工作,形成质量保证内在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学校各级办学主体真正把“事事有人管,全程有人管,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全面管理理念落到实处。二是培育诊改质量文化理念。将质量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厚植文化基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打造人人出彩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师生满意度、获得感,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保障系统。三是加强五纵五横外部协同行为。建立“纵向五系统、横向五层面、一支撑平台”网络化覆盖。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在校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参与诊改工作,实现人人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目标,推动诊改工作常态化。

3

成效

通过诊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学校自我保障意识逐步增强,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实践表明,教学诊改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显现。


01

治理水平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获得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校长奖1个,连续五年获评全市优秀领导班子,全市高职院校绩效目标考核优秀2次,全市工会系统先进1个,公开出版管理服务标准1套。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等6个50强称号,为学校“双高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群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按照建设“双高建设”的总要求,聚焦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等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了以装备制造为主体,电子与信息和财经商贸为两翼,交通运输、生物与化工、土木建筑、文化艺术等为联动的“一体两翼多联动”专业发展体系。建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软件技术、广告艺术设计等4个市级专业群和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等8个校级专业群,形成“因装备制造而建、随区域经济而兴、为产业升级而强”的“2+4+8”高水平专业集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5 个;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5个,市级197个,国家一类技能竞赛获奖23个;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152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3个。


02

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


新增国家规划教材7本、国家教材奖2项、开发新形态教材150本;新增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获市级一流课程认定10门;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4个,其中特等奖2 个;获得1+X试点证书38个,涵盖专业39个,学生规模 3632 人。2021年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项;完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2项、课程标准4项,引进国际通行证书1个,建设鲁班工坊2个,开展境外人员境内培训66人次,境外培训559余人次,教师交流101人,学生交流201人,开发国际课程96门,招收并培养来华留学生177人。


03

师资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项、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项。获得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最美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入选市级人才计划5人、教育部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2人;柔性引进院士工作团队1个。“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达 92%,引进100余名优秀博士加盟,博士占专任教师比接近15%,218名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兼课,校企互派重庆市“双千双师”交流计划10人。


04

学校育人功能显著增强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开展“体育基本运动技能+体育专项运动技能+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校内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教育,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建设新型体育第二课堂,促进课内外一体化,深入开展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美为魂,传承中华文化。将美育通识课、公共艺术课、专业审美课及社团实践活动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管理;加强学校美育教材建设,编写了校本美育教材3本;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精品活动,加强高雅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以美感人,以景育人。深化“三劳共育、三阶递进、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协同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的劳动教育。


05

质量文化初步形成


学校质量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全校教职工理解诊改理念,落实于自觉行动,形成人人重质量、争先进、博出彩的良好内部质量文化氛围。质量文化已融入于学校精神文化中,即 “工成于思,业精于勤”;体现在制度文化上,即各类绩效与激励管理制度制订、出台、完善和推进落实过程中;体现在行为文化上,即面向师生开展的各级各类学习教育、主题活动、技能竞赛等。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明显提升,“全员化、全过程化、常态化”的质量文化氛围日益浓郁。

4

存在困难

一是对诊改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各质量主体推进诊改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质量文化还未全面形成。二是部分质控点量化的科学性需进一步加强。三是个别过程性数据缺失。

5

改进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组织相关人员深化对管理理论、方式、手段、工具的培训学习;二是完善部门和职工考核办法和绩效分配办法,加强过程性考核,进一步梳理和完善诊改相关制度,形成人人爱诊改的质量文化;三是加快推进业务系统的优化与应用。


学院地址:福州市南郊相思岭|首山校区: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190号|E-MAIL:fjny-dzb@126.com